《论语》的核心内容是教我们怎么做人。既然是教我们怎么做人,说明我们一生下来,并不是一个完全的人,如果是完全的人,也用不着孔夫子废话了。
半个多世纪前,梁思成先生批评当时的大学教育,分科太细,学文的不懂理,学理的不懂文,培养出来的都是半个人。他还批评,这是一个“半个人的时代”。这个说法振聋发聩,原来我们不是一个完全的人,而是“半个人”,为什么这么说?清华大学教授彭林在一次演讲中说,人类的发展历程尽管十分漫长,但客观来看,实际上人类社会的发展只有两步:第一步是体质的发展;第二步是心灵的成长。
人类是从一种古猿(有的说是类人猿,有的说是类猿人)发展而来的,在东非肯尼亚发现了一块据称是最早人类的头骨,距今大概200万年,这种人类,像人又像猿,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一直到了一万多年前,发掘出的人类遗骨证实,这时候的人类,比如北京的山顶洞人,长得和现代人就一模一样了。说明了什么?人类体质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经过了200多万年的漫长时间。
但是,人类在体质上是个人了,就能说是个完全的人了吗?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能吃饱穿暖,过着安定的生活而没有接受人伦礼义的教育,那么,就和禽兽差不多。说明什么?人有身体和心灵两个部分,从体质上的人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还需要心灵的成长。
梁思成为什么称现代人只是“半个人”,因为现代人比较注重满足身体需要的衣食饱暖、情欲色欲,而对于心灵那一块,则付诸阙如了。
梁思成称现代人只是“半个人”,还算客气了。你看孟子,开口就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四心是什么呢?“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四心就是仁义礼智的四个开端,它就像人的四体一样,如果无此四心,你就不是人了。在这四心里面,恻隐之心是基础,也就是对他人的同情之心,不忍心看到同类受苦的心。
当年梁启超在清华做演讲,说,办学的宗旨在于培养有人格的国民,西方人叫gentleman,翻译过来就是绅士或者君子。gentleman跟《论语》讲的君子基本上是吻合的,《论语》里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汝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学善、学好就是君子,学不善就是小人。
君子,就是一个完全的人的概念,他不满足于物欲的满足,他更在意精神的完美。而小人就不一样了,它只考虑物质方面的满足,至于精神方面,就考虑甚少了。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世界上的各大文明,都是把人神圣化。翻开《圣经·创世纪》,上帝说植物、谷物要遍地,而且天上要有飞鸟,地上要有走兽,水里要有游鱼,于是,这一切就出现了。上帝觉得世界需要管理,于是从地上抓起一把土,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一个人,取名亚当,叫他管理世界。从这个故事看出来,人有神性,因为他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人是万物之灵,他秉承上帝之命来主宰世界。
佛教宣传人身难得,《法华经》里说,成为人身就如“盲龟值木”,就是说,一只瞎了眼的乌龟,在大海里随着波浪乱窜,很幸运地碰到一块木板,木板又很凑巧中间有个孔眼。这瞎眼的乌龟,东碰西碰的,竟然碰上了那个孔眼,把头从板孔中伸出来了。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但是,这一辈子是人身,下一辈子再能得人身,比这个还难!佛经里还有一个譬喻:从须弥山的山顶,拿一根线放下来,在须弥山的脚下有一根针,要把这根线从针眼里穿进去,这个有多难!而我们下一世再得人身,也是这么困难!
佛教讲这个故事有什么意义?他告诉你虽然人人皆有智慧本性,人人皆可成佛,但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要抓紧修炼啊。
为什么要把人神圣化,就是把人与禽兽区别开来。禽兽不会有什么精神追求,灵魂追求,不会讲什么人伦道德,它只是受本能的支配,只干两件事,吃饭和交配。
基督教借助上帝把人神圣化,你是上帝创造的,将来要回到上帝那里去,所以,你不能像禽兽一样,只知道吃喝拉撒,繁衍后代。佛教说世界都是苦的,涅槃世界才是一个永远快乐的、没有痛苦的世界,人身难得,无数劫之后才得人身,要珍惜人身的大好机会,抓紧修行,不要堕入三恶道,否则就难超生了。这是以进入永恒世界为诱饵,鼓励人要有圣洁的追求。
儒家把人神圣化有其特色,它是把人之神圣性放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来谈的,一个人讲爱,讲道德,讲礼,愿意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的人才是一个完全的人。孔子的仁,就是这个意思。
孔子在回答颜回问仁的时候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一旦能够发扬自己光辉的德性,主动遵守礼的规范,天下人就会认可你走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行仁[做人]在于自己,而能依靠别人吗?)
颜回问怎么实行?孔子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符合礼的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动)
孔子还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礼又有什么用?乐又有什么用?)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而礼是仁的具体化,它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出来的典章制度、行为规范。仁落实于礼;但如果仅仅跟着礼做,没有内在的仁爱之心,诚敬之心,就是做秀。
毫不夸张的说,孔子阐述的仁,是人之生命,如果人而无仁,用孟子的话来说“与禽兽相去者几希”(和禽兽差不远了)。温柔点如梁思成所说,只剩半条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