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流传宋代赵普是“半部论语治天下”,一方面是说《论语》在治国中的重要,另一方面也是对赵普读书不多的善意调侃。但半部书确实也会融入读者当时的生命底色,并影响绵长深远。我少年时的半部书,是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
十四五岁时,一次母亲找出一本书准备自己读。但她读过几页就搁置一旁了,那时我正四处找书读,这本书便成了我的精神食粮。
那是繁体竖版的《东周列国志》下册,母亲说原本是全套,上册已经丢失。这并未影响我对它如饥似渴的热情,如果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本历史启蒙书,那么《东周列国志》对我来说是功不可没。
《东周列国志》是明代冯梦龙编写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正适合我爱读故事的天性。它为我展开一个生动翔实的历史现场,再现了春秋战国时周室衰微,诸侯争战,礼崩乐坏的大变局。
那时的我躲在被子里读得昏天黑地,沉浸在一个个历史故事中,与书中的人物同歌哭,共悲欢。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但冯梦龙的笔下,焕发出当时人生命与情感的丰沛,元气淋漓,爱恨皆真。
伍子胥性情刚烈,情感浓郁。为报父兄含冤被杀之仇,至于对楚平王掘墓鞭尸。被夫差赐死之前,遗言让人将自己的双眼放在城门上,等待观看越兵入吴,活脱脱一个真实的楚地血性男儿。读之,是炽烈的疼痛与长长的叹息。他身上无疑流淌着火神的精神。也是因这样的楚人,我们才能明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由来。
宋康王见韩凭的妻子美丽动人,便夺为己有。她沐浴后从高台跳下,以生命对宋王淫威做最后的反抗。虽然宋王将这对恩爱夫妻分葬两处,墓上却长出合抱的相思树,有鸳鸯悲鸣不已。
冯梦龙既是写历史演义,自然会有浪漫的笔法,也将那时人们的真性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正史中对于东周的记录,将当时的父子、兄弟、男女之间关系的混乱,层出不穷的阴谋与残杀,毫无避讳地展现给后人。《东周列国志》也毫不例外,读它的时候是要有“直面淋漓的鲜血”的勇气,尤为触目惊心处,是白起在长平一战坑杀四十万赵军俘虏,真是山河变色,天地同悲。
但如果说冯梦龙仅仅是将人性中的凶残与不堪再现给我们看,那就过于简单了。他没有《春秋》微言大义的笔法,但同样于一个时代满目残酷的底色上,彰显出人性中的正直、良善、温情与信义,这些美好的特质让惨烈的人间有了温度,倍显珍贵。
齐国的史季在三位兄长都因据实记录而遭崔杼杀害之后,依然无畏地秉笔直书,回答说:“失职而生,不如死。”崔杼闻言只得作罢。可谓是董狐之笔代代相传。伍子胥、公孙圣等人没有这样幸运,但他们依旧有自己诚实正直的坚守,虽然可以预料忠言逆耳而不免于杀身之祸。那时的人有临难之慷慨,赴死之从容。如果说我成长的过程中保持了对正直的信仰,那应该是他们美好人格的照耀之功。
“百里托孤、千里顾命、万里担当大义”,这是令国人至今心向往之的美好情怀。赵朔遭奸人谗言,得知将被满门抄斩,他知道逃避无益,将即将降生的孤儿托付韩厥,说:“希望你能替我辛苦保全这一线血脉,我也就虽死犹生了。”韩厥回答:“我受你先祖的知遇之恩才有今天,情同父子,你托付给我的事,我怎能不拼尽全力。”这生死洒泪诀别之际,更见灾难来临时的云天高谊。韩厥不负所托,程婴和公孙杵臼帮助保全赵氏孤儿的故事从此而来,为国人至今传唱。那是独立于权势之外,尚存的友情、慈悲与道义,是我们文化人格中的稀世之珍。
至今还能记得读《东周列国志》时常涌起的感动莫名,那是一种千古之下依然令人景仰的光明与高贵。正是这种情思的奔流不竭,让我在学校的作文中总是文思泉涌,“为情而造文”是我历来恪守的准则,而下笔之时,我清晰地感觉到那一个个饱含挚情、为道义生死以之的灵魂,就在我的血液里奔流,那是一个乱世里的生气勃勃,如同海潮夜夜不绝的回响。
少年爱做白日梦,那时的梦里,我总是穿越回到春秋年代,想象自己衣袂飘飘仗剑行走,有奇异的医术能令死者复活,又凭智慧与口才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忠直之士免于含冤而亡,然后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书中确实有这样的人物,他们更像一个智者。必须说冯梦龙诚实地厘清了今人对于忠、孝的种种误解。堪称齐国栋梁的晏婴,在外交场合应对自如,楚国大臣诘难他当年没有追随齐庄公而死。晏婴回答:庄公荒淫而死,他身为大臣还有担当起国家大事的责任。事实上,崔杼政变成功后,会集群臣在太庙歃血盟誓,要他们表明与崔杼、庆封二人的忠诚,轮到晏婴时,他仰天叹息,发誓与诸位大臣同心为国家谋福祉,崔、庆二人闻言色变。晏婴以其身体力行,说明了古代的忠并非是今天理解的“忠于一人”,而是对于举国子民的责任不可轻弃。魏家兄弟按照父亲平日遗愿将其所爱女子妥善改嫁,而不是按照临终遗言将其杀死殉葬,说明真正的孝是对父母的意愿择善而从。
“比干忠而身亡,申生孝而国乱”,冯梦龙对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愚忠、愚孝无所赞誉,他对这些人更多的是同情和叹息。西方也有“将枪口抬高一寸”的经典话语,在个体有所坚守和不从的原则上,隔时空而遥相呼应。这样的时代之风,涌现出孔子与孟子这样的一代儒者并不意外。孔子说儒者:“从道不从君。”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都是富于勇气的话语,说出口在当时都要惊世骇俗。若论现代性的悄然萌芽,那时的人们其实不遑多让。
等到上了大学,专业课有文学概论,我开始知道有“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之分,换言之每一个人都不是绝对好或绝对坏,而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也正是“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让他的学生们站上桌子的原因:换一个角度,我们才更可能接近原貌。
伍子胥不乏忠勇正直,却在攻破郢都时怂恿阖闾占有了楚国王后,晏婴可谓一代贤相,也会用阴谋杀害了三位猛士。大奸大恶如屠岸贾,在面对程婴谈及恩义的说辞,也会欣然嘉许,允许他收葬赵家满门的死难者。人的心灵是“锦瑟无端五十弦”,无尽幽微与丰富,发出哪一个声音,只看你触动了他心中哪一根琴弦。
正是因为《东周列国志》中的人物更富于多面性,反而更接近于真实,更像一个正常人。乐羊子对中山国将他的儿子做成肉羹毫不动心,吴起杀害妻子求做将军,功成名就的同时,却也让人怀疑他们生性残忍。因为在他们这里,即便是常人皆会心生柔软和不忍的亲情,也同样可以牺牲来博取功名。没有了软肋的人,反而不能称为正常人。张文宏医生在疫情期间接受采访,记者问到他是否想念母亲,他直接回怼:“正常人哪有不思念母亲的”。冯梦龙如果穿越见到他,一定是相见恨晚,倾盖如故。
这半部《东周列国志》,在少年时便给予我非凡的影响,丰沛的生命元气,美好的人格追求,多元的认知视角,都要感谢它的赐予。其中的诗句,当年我便抄写甚至多能背诵。到了大学,我还曾站在讲台上,将它结尾的《列国歌》讲给同学们听,那是多年之后对它给我深远影响的致意与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