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用户而言,「支付宝」这个品牌「支付工具」的认知已是根深蒂固,如果不能改变这个认知,即使支付宝侥幸把用户的关系链做全了,人们在想要聊天的时候也依然不会想到去用支付宝。
根据网络外部性,社交领域的马太效应极为明显,这一点给腾讯(QQ 和微信)带来了天然壁垒,而「支付工具」即使用户再多也只是工具,在「社交化」的路上,支付宝只能慢慢走,一步步去尝试。
可想而知支付宝想要打赢这场仗,极难。
那么话说回来,支付宝为什么一定要做社交呢?
还是因为支付宝是一个工具类产品。
张小龙讲「好的产品是用完即走」,这恰恰就是工具类产品的现状,由于其本身的工具属性,用户只有在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才会想起它。那么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用户停留时间短和使用频次低的问题。支付宝通过不断的扩充线上线下使用场景,也可以称得上是「高频」应用了,但用户的使用时长问题却不能很好的解决。
有什么办法呢?社交化。以此来增加用户粘性,满足用户在使用工具的「理性」之外的「感性」需求,让用户为了社交关系而在非使用场景下打开和使用产品。
吐槽:但是你做社交化也得有用户需求啊!你本身就是强需求的工具类产品了,社交化后能干啥?交完水电煤费后晒下账单表现自己很节能?买了机票火车票通报给好友行程顺便拿着头等舱的票装个逼?还完信用卡后晒出来让朋友们看看自己多败家?你确定?
那就是另一个可能,支付宝被微信打怕了,准确的说是被微信支付打怕了。挨完打之后支付宝发现,虽然自己作为支付工具已经坐拥海量用户,但依然架不住微信这个用户体量的家伙抄底啊。支付工具本身就没有太大技术壁垒,支付宝的壁垒可以说是安全、可靠,这是靠多年的信誉积累起来的。然而,很抱歉,这个腾讯也有。那怎么办呢?哎,支付宝一拍大腿:那就在微信的优势领域建立壁垒,这样微信就打不过了啊哈哈哈哈!
讲真,来往没做成的交给支付宝做真就能做成了?我不信。
要说起做社交关系的支付场景,可以:
陌生人交友,可以看照片,聊天收费,还能以此延伸出各种玩法:付费聊天;文字免费视频收费;收费语音通话;收费叫醒服务;照片阅后即焚观看收费……又不是没人做,与他们相比支付宝的用户真实多了。
还是陌生人交友,萌妹子想买个啥,一发,有钱有闲的大叔果断掏腰包给付费了,一来二去嘿嘿嘿……又不是没人做,与他们相比支付宝「发现-下单-支付-加好友」一条龙服务都不用跳出。
当然了,我并没有在提建议。
PS:所谓的「只花五分钟思考」,是为了了解自己在拿到一个问题或事情后会快速反应出怎样的看法,更多的关注「速度」而不是「深度」。一来这么做能够锻炼自己「下意识」的准确度,二来能够让自己认识到自己与其他人的差距(五分钟的思考时间是容不得你去查资料的),三来能让自己根据「下意识」给出的结论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并结合他人的看法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当所谓的「深度长文」看上去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时候,希望这个简短的思考能给所有人带来属于自己的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