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武志红和徐凯文的论战,又勾起了我对《巨婴国》这本书的思考,陆续写了一些感想,今天整理好发出来吧。
《巨婴国》中所提出的巨婴这个概念很容易被读者误认为是心理学的理论。然而,这只不过是作者建立在长期观察之上的一种思考。作者在多个例子之间找到了相似之处,从中总结出共性,并赋予其一个共同的名字——巨婴。
书中的例子是产生这个观点的来源,所以这些例子必然是屡试不爽,给你一种这个观点很有说服力的假象。然而,当你自己用巨婴试图去解释各种生活现象的时候却可能陷入到概念的滥用中,显得非常牵强,就像罗辑思维的那期节目你是巨婴吗? 198中所犯的错误一样。
这个例子显然属于巨婴概念的误用了
这都是因为巨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清所导致的滥用。拿着看上去很心理学的巨婴理论去解读人际关系,在本质上和那些张口一个“女权婊”,闭口一个“直男癌”的网络吐槽秀没有什么区别,除了会又在网上生成一个拉仇恨的偏见标签,不会对人际关系的改善有丝毫影响。
此外,这种仅仅基于观察的理论很容易陷入到循环论证的怪圈中。比如,一个人之所以是巨婴,是因为他具有某种特定的行为(例如妈宝男);一个人之所以具有某种行为(例如妈宝男),是因为这个人是巨婴。
事实上,从观察到理论的中间还隔着一个银河系的距离。什么是理论?理论是一套原则的整合,理论不仅可以对所观察到的事件进行解释,更重要的是,它还隐含可验证的预测,这些预测被称为假设(hypotheses )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这样诠释理论假设的不同功能:
首先,我们可以以证伪的方式来验证某理论。某个理论可以按照它自己阐述的规律做出相应的预测。
其次,预测可以为研究指出方向。如果任何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研究者在研究时都更有方向性的话,那么该领域也将会更迅速地成熟起来。理论预测可以探测新的研究领域,这样,研究者可以将目光投向他们从未想像过的领域。
第三,对于一个出色的理论来说,其预测性也使得它颇有应用价值。举例来说,
一个心理学理论之所以最终会成为“理论”,它大概需要经历如下步骤:
观察
对于观察和思考的总结
提出假设
根据假设,设计研究,对假设进行检验
通过多种独立的研究验证假设
综合各方实验结果最终形成理论。
巨婴理论刚刚到达第二步而已,这样的观点当作一种视角作为参考还行,要真把它当成解释中国国民心理的理论,至少在学术上是完全不成立的。
即使一个理论经过了这六步的检验,也不一定是一个好理论。一个好理论至少应该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能对大范围内的观察结果进行有效的总结;
对我们如何证明或修改理论,进行新的探索,以及指出可能的应用方向,并对这些方面做出清晰的预测。
可见,在科学上,好的理论从不惧怕自己犯错,从不标榜自己能够解释一切。
当我们将某个理论扔进废纸篓时,并非因为经证明它是错误的。更确切地说,它们就像是旧汽车一样,需要被更新,用更好的型号来替代。
就像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奠基者勒温(Kurt Lewin)所断言的那样:“没有什么能比一个出色的理论更实用。” 显然,巨婴理论不在此列,在这一点上,罗胖自己也承认。
罗胖的“聪明”可见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