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的是父母两人,咨询的是孩子不上学一事。
妈妈很愁苦地说:“说好的今天去上学,早上起来又不去了,关在房间里三天了,怎么叫也不出来,也不知道晚上几点睡,早饭、午饭都不出来吃,只在晚上我们快要睡觉的时候,出来拿点零食进去。”
爸爸说:“现在不要求他学习成绩多么好,只要他按时上学,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就行。”
妈妈接着说:“为了他,我班都不上了,天天在家呆着,但一句话也不敢多说。家里所有的亲戚都找遍了,能和他说上话的都和他说了。
现在不但谁都不见,连电话都不接了。天天关在房间里,也很害怕他有个好歹,现在唯一希望的就是怎么能让他顺利上学。”
这样的情境,对很多家长来说,恐怕并不陌生。
这是一名初三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很好,基本保持在班里前五名。用父母的话说,疫情期间居家不认真学习,为此,父母忍不住经常和他吵架。复学后,要考试,他突然不去上学了。
其实,在心理老师的眼中,孩子从来没有“突然”不上学的。
01
“不上学”
是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不上进,不知道好歹,都是孩子的错,家长甚至会抱怨自己怎么摊上这么个孩子,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听说乐学,健康快乐,让父母省心、放心。
对孩子来说,“不上学”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更不是故意捣蛋,听话不听话不是原因,懂事不懂事关系不大。“不上学”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艰难而又巨大的决定。
他们要经历痛苦的挣扎,三番五次非常艰难的选择,要长时间地勉强自己坚持学习,忍耐着“回家吧,回家吧”一遍又一遍的呼唤,最后才表现在行动上。往往会因为某件特殊事件的刺激,他们不去上学了。
他们是真的就不想上学了吗?不是,“不上学”的孩子,即使离开学校,他们内心往往也很难下定真正辍学的决心。很多时候,他们一边在家不去上学,一边非常清楚自己应该上学,对于家长威胁从不退步,坚持说自己要上学。
他们比正常上学的孩子痛苦无数倍,因为他无时无刻不处于理智和感受不同一的撕裂之中。理智告诉他,应该上学,但是感受告诉他,赶紧逃离,他经常不知道何去何从,又没有心理能量承受继续撕裂下去的痛苦。
其实,即使正在学校上学的孩子,正在经历着这种痛苦的很多,比例之大,心理老师之外,可能是一般人不能想象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正在被忽视着,从而可能成为下一个“不上学”的孩子。
本来他们不是不想好好上学,可他们是受害者,他们只是无法躲避社会、学校、家庭的焦虑带给他们的后果。而一旦走到“不上学”这一步,其内心忍受着痛苦的时间一般不会低于半年,有的纠结挣扎了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所以,辍学经常发生在中学阶段,但造成问题的根源却可以追溯到小学甚至从小的家庭教育中。
然而这个时候,家长只看到他不去上学,看不到他内心挣扎的痛苦,更看不到“不上学”的真正原因。这也是几乎所有的咨询发生在孩子出了问题之后的原因。
家长着急的是孩子不上学这个现实,急于想解决的是赶紧让孩子好好上学,而不是孩子内心承受着的痛苦。家长不明白的是,这种做法其实是在导致孩子出问题的方向上越陷越深。
02
一个孩子已经“不上学”了,转变是非常困难的。
一方面,作出“不上学”的决定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思想斗争,这一决定本身就伴随着抗拒周围一切反对力量的决心,他会在内心筑起坚强的壁垒来捍卫他的决定,甚至做好了承受一切惩罚,包括肉体被惩罚带来的疼痛的准备。
也就是说,上学过程中长时间积累的痛苦的量,已经超出他的承受能力,下意识中他宁愿选择承受逃避后的一切。
另一方面,经过反反复复地发酵,长时间的压抑,忍耐,痛苦已经泛化到生活中,在学校,处处都是困难,事事都可能制造出痛苦,他已经怕了,这种害怕深入到潜意识中,很多时候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一到学校就那么压抑,那么难受,然而没有人看到他的痛苦。
就这样,由于长时间地缺乏理解和支持,他已经耗尽了最后坚持下去的心理能量。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灵魂的挣扎忍受的过程中,孩子在长大,所经历事件的冲击直接影响到三观的形成,当孩子在痛苦的煎熬之中得不到帮助。
相反,甚至会被指责打骂的情况下,失望甚至绝望经常造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他会选择能减轻痛苦的方式来应对这个世界,作出的事情很可能不合规范,比如很多孩子的行为让家长感到不可思议,觉得他冷漠、不懂感恩。
而这,最终造成的将会是孩子一生的痛苦。因为一个不合规范,与世界不能和谐相处的人,通常再也感受不到世界的美好,这也是我常常说的厌学的背后藏着的是厌倦人生的道理所在。
所以,不要等孩子“不上学”了才想起找心理老师。
正确的做法是,作为父母,平时要时时关心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不仅关心孩子飞得高不高,更要关心孩子飞得累不累。
如果有条件接触心理老师,越早越好,你会从他们那里学到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及早转变不当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舒适滋养的环境中成长,使他们自然具备抵抗风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