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后悔生我吗?
近日,杨紫在节目《听见她说》中饰演小雨,哭诉着。
节目中,她扮演的是一个26岁的女孩小雨,从小因为妈妈强烈的控制欲而痛苦不已。妈妈在怀孕时候,爸爸出轨了,自此,妈妈像疯了一样报复爸爸,毁掉爸爸的名誉和工作,直逼爸爸跪下认错,但还不够,妈妈当着小雨的面对爸爸说“那你去死。”爸爸背负着巨大的罪恶感活着,最后因爸爸病逝妈妈才罢休。即便如此,妈妈也没有放过自己和无辜的小雨。她失去了丈夫的爱,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小雨身上,拒绝小雨见父亲,拒绝小雨交友和恋爱。她希望小雨是一个完美的女孩,于是她疯狂的控制小雨。小时候为了解女儿的一举一动,偷看小雨的日记,收买小雨同学当“间谍”向自己汇报小雨在学校的情况。
长大后,妈妈一次次警告小雨,不许谈恋爱,在知道小雨恋爱后,又过分的干涉小雨,跑去对男孩说,她配不上小雨,让他远离小雨。
工作后,小雨以为总算能解脱,妈妈却一个小时就打一次电话,一旦小雨不接,就打给同事,直到打通为止。
面对妈妈的控制,小雨不断做着反抗。她努力学习,比别人加倍努力,努力考第一,努力考全校第一。目的只有一个,逃离妈妈,越远越好。
妈妈的控制让小雨失去了爱人的能力,对生活也失去了希望。
最后她崩溃地问妈妈“妈妈我不明白,我做错了什么,你要这样对我,你要这么折磨我,我不明白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知道你爱我,你把你的整个世界都压在我身上,可是你的这份爱,让我真的觉得好窒息。”
一段视频,让人泪目。
现实中,有很多个小雨的妈妈,因为爱,而控制孩子,因为爱,让孩子失去自由,又有多少个小雨,在父母控制下,痛苦的活着。
有人曾说,当时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为何妈妈会变得脾气暴躁和歇斯底里,后来为人妻为人母之后才真正的理解妈妈。
但是即使很多人后来意识到自己组建新的家庭出现的问题依然还摆脱不了原生家庭的影响。那些根深蒂固的信念早已植入到内心深处,那些原本以为自己忘记的伤痛早已不知不觉的转为身体的疼痛。所以你以为过去忘记的,都能从身体出现的问题找到答案。
心理学家作者李雪说过:“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除了一种密不透风的爱,还有一种长期不稳定的爱。这种不稳定的爱与控制型的爱后果是一样的会导致孩子爱无能。
近日阿娇钟欣桐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与赖弘国的婚姻是否有回转余地。”她斩钉截铁的回答哦“没有!”同时还表示自己“不适合结婚,不会再结婚了,没有必要。”
经过14个月的结婚期,赖弘国也最终接受了这样的结局,并对媒体表示“她不爱我。”
日本心理学家冈田尊司的“依恋理论“来看,阿娇很可能属于”逃避型依恋。”
一句话来说,就是“比起亲密关系,更追求距离感。”
亲密关系与分享情绪都无法让他们感觉舒适反而容易形成巨大的压力。
因此,为了逃避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他们通常选择拉开心理与物理的距离。阿娇就是这样的例子,她在结婚前派对就表示“后悔了”后来赖弘国多次用实际行动去感动和挽留才得以继续维持关系,但是后来阿娇多次提出离婚,她曾从台北跑到香港一个人生活,然后单独寄离婚协议单方面解除婚姻关系。不难看出阿娇早已在心里和物理方面做好了逃避。
在我们身边常见的还有一种是——爱无能。害怕失去所以会选择不开始。比如遇到喜欢的男孩子,女孩会选择放弃,因为害怕相处之后发现自己爱无能。常发现自己渴望爱却又很难爱上一个人。这样的人也很难建立亲密关系。导致爱无能的,有一重要原因就是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爱。另一个方面,不仅得不到母亲的爱,还时常受到母亲负面情绪影响。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冰箱妈妈,她总是觉得嫁错了人,处处拿着孩子发泄情绪,总是抱怨身边的人和事。她教育孩子只会说教却不懂以身作则的重要性。生活不尽人意就会迁怒到其他人身上,永远把最坏的脾气与家人相处,转而变着笑脸用最好的脾气喜迎陌生人。她对世界的认知过于狭隘,每天总是围绕着她的心情展开,心情好就会对孩子好,心情不好总是认为是别人的错,还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其他人身上。
我母亲负面情绪严重影响了我,所以在我小时候,母亲的不快乐造成了我现在的不快乐,曾经不管什么时候我都要看着母亲的脸色生活,一旦选择快乐就会背负沉重的罪恶感,所以我与母亲站在同一战线上与母亲同时悲伤和忧愁。我从很小就开始懂得快乐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惹妈妈生气了我就不能快乐,如果不乖不听话,那么我也让身边的人不快乐,这一切都是我的错造成的。我深刻的意识到,如果别人不快乐,我也不要快乐。我没有权利拥有快乐,那时起我的快乐神经就被母亲切断了,如今也无法感知微小事物所带来的快乐。
后来的我依旧不容易因为一些小事情快乐,长期缺爱我难以建立亲密关系。即使有过这样的念头也尝试过建立亲密关系,但最终都破碎了。
我与母亲没有建立亲密关系,使得我出社会难以与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或友情或爱情,总之没有一个人能走进我的内心真正的成为我知己。我总是难以接受那种越界的关系,心理上解释为“逃避依恋型。”和阿娇的情况类似。
但我发现,如果长期没有与母亲和解,不管去到多远的地方,相隔多么遥远,总会有那么一个心结你没有解开这个心结会影响日后的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这个心结就是与母亲和解。
长期缺爱的孩子成年后,即使成家依然还会与母亲有些不可思议的心结。直到你去面对去解决这样的心结才算真正彻底结束,否则,一直都无法更好的前行。
在控制型母亲养育下会成为一个爱无能的人;情绪时常崩溃的母亲养育的孩子容易患有精神抑郁,没有给孩子稳定爱的母亲养育的孩子会有逃避型依恋人格。
母亲的情绪早已决定孩子的一生
孩子这一生会过什么样的生活遇到什么样的人,全藏在母亲的情绪里。
如果没有清醒的意识到这一点,就难以摆脱原生家庭的伤害,渐渐成为母亲的模样。重复一种叫轮回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