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是连接党心民意的“最后一公里”,其廉洁自律水平直接关系乡村振兴的底色与成色。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为基层干部划出权力边界、明确行为准则,成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廉洁标尺”。推进基层干部廉洁自律,需从思想根基、制度约束、监督效能、文化浸润等多维度发力,让清廉之风吹遍田间地头。
一、以制度为“篱”,扎紧权力运行的“笼子”
基层“微权力”看似小,实则关系群众切身利益。《规定》以“负面清单”形式划出八大禁止行为,覆盖集体资产处置、惠农资金使用等高风险领域,精准防范“微腐败”。例如,我镇财政所持续规范村级财务账务支出制度,实行账、钱分离,村级财务支出需经“三笔会签”(经手人、村书记、村主任共同签字),有效遏制了随意支出和挪用公款现象。这种制度设计既回应了“人情保”“关系岗”等群众关切,也为基层干部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真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以教育为“基”,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
思想防线失守是腐败滋生的根源。基层干部需通过“大宣教”格局,将廉政教育融入日常。一是学理论。将《规定》纳入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学习内容,结合案例警示、廉政微电影等沉浸式教育,增强“不想腐”的自觉。二是重实践。以“四慎”(慎微、慎权、慎欲、慎行)为准则,引导干部常怀敬畏之心,杜绝“补偿心理”和“最后一站贪腐”现象。我镇通过开通“线上+线下”双渠道并行的举报模式,激活群众监督力量,形成“干部决策村民审”的约束机制,推动廉洁意识从“他律”向“自律”转化。
三、以监督为“剑”,织密立体防控的“网络”
破解基层监督“上级远、同级软、群众难”的困局,需构建多维监督体系。一是技术赋能。利用大数据平台对惠农资金发放、集体“三资”管理实时监控,实现“步步留痕、环环可溯”。二是力量整合。通过提级监督、交叉监督打破“熟人社会”壁垒,同时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让群众成为监督“主力军”。
四、以问责为“尺”,树牢纪律权威的“红线”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对违反《规定》的行为需坚持“零容忍”,建立“发现—查处—整改”全流程闭环管理。一是严查严处。对虚报冒领、优亲厚友等行为露头就打,形成震慑效应。二是以案促改。通过典型案例剖析,推动干部对照“负面清单”自查自纠,实现“问责一个、警示一片”。
五、以文化为“魂”,厚植崇廉尚洁的“土壤”
廉洁文化是基层治理的深层动力。需将廉政元素融入乡村生活。一是家风建设。通过“廉政家书”“家庭助廉承诺书”等形式,筑牢“家庭防线”。二是文化浸润。利用乡村广场、文化墙等载体,传播清廉故事,让“以廉为荣”成为乡土新风尚。
基层干部廉洁自律,既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也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生命线”。唯有以制度固本、以教育铸魂、以监督护航、以文化润心,方能推动清廉作风在田间地头扎根,绘就一幅“山清水秀、风清气正”的乡村新画卷。广大基层干部当以《规定》为镜,常怀敬畏、勇担使命,让廉洁之光照亮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