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学习告一段落。“句读是强度的零度,于其中不同的强度得以诞生。”
发问将假设当作跳板,目的是一条既能规定问题的答案又能规定假设的真理性的原则。
差异的概念不能被还原为一种概念的差异,重复的本质不能被还原为一种本质的差异。
尼采是第一个注意到下述事实的哲学家:上帝之死只有在自我解体之时才能切实发生。
凭借重复引入心灵中的差异,凭靠心灵从重复那里倾析出的差异,我们才能谈论重复。
所有现象要么建立在静观之上,要么本身就是静观:甚至需求、发问、反讽也是如此。
一个无穷无尽的漫长故事已经开始了:我是一个异己者;我是他者,我是无数的他者。
“批判哲学”中有治安官、登记室、地籍簿……唯独没有颠覆思想者形象的政治力量。
先验的经验论反而是不从经验之物的形态那里移印先验之物的唯一手段。
问题及其象征与符号相关。正是符号在“制造问题”,并在一个象征场域中得到展开。
根据“数学”研究,“结构主义”在我们看来甚至是实现发生方法的雄心壮志的唯一手段。
问题或理念是从那些呈现为发问的偶然状况或事件的命令那里产生出来的。
辩证理念在微分比[差异关系]的变异性和相应的奇异性的分配(微分)中得到了双重规定。
《巴门尼德》第三假设,亦即差异的或内强的突然的假设,始终威胁着造物主的工作 。
在自然法则支配着世界表面的同时,永恒回归不停地在《国际歌》式的维度中嗥叫着。
“他人”不是指任何人,而只是对另一个我而言的自我和对自我而言的另一个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