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宗盛,已经聊了不少。他的音乐深刻而动听,他的成长与成功、他坚持与理想、他的情爱纠葛让人唏嘘感慨,但说实话,这些其实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挺远的。我在想,在他身上到底什么打动了我、吸引着我,让我有兴趣不断去挖掘、去品味,那让我深深共鸣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山丘》,之前提起过这首歌,李宗盛2013年55岁创作的,是他用心写给自己的最新近的一首歌,估计很有可能也是最后的一首歌。这首歌不是关于情爱,而是关于人生。关于翻越一座座山丘,洗尽一层层铅华,最后对生命本身的思考和感悟。
给自己随便找个理由
向情爱的挑逗命运的左右
不自量力的还手直至死方休
越过山丘虽然已白了头
喋喋不休时不我予的哀愁
还没如愿见到不朽就把自己先搞丢
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
喋喋不休再也换不回温柔
为何记不得上一次是谁给的拥抱
在什么时候
生命是一个探索的旅程,从新生儿开始,我们就开始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不断的学习拓展,渴望得到世界的接纳与认可,希望看到更美的风景,领略更多的精彩。等到经历了许多、明白了许多,知道了什么最珍贵,我们就开始往回走,把一路上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一张张撕掉,直到回到生命本身。
有的人从一开始就没能出发,与世界格格不入,活的畏首畏尾、悲悲戚戚,从来就没有自己真正站起来过。有的人出发了、成长了、收获了,却不知归途,在繁花似锦中迷失自我,丢了灵魂。这都是残缺的、不完整的人生。从内向外,从外向内,有出发有归途,有去有回才算是一个完满的人生。
李宗盛是一个有出发、有归途的人,他的出发十分励志,也获得了世俗意义上成功,自有耐人寻味的地方,也有可资借鉴的经验。但我觉得更加吸引我并产生共鸣的,还是他人生过半,遭遇事业和婚姻困境之后,寻找归途、寻找平静、寻找生命本身意义的那段心路旅程。
不论我们各自经历多么千差万别,不论我们身处奋进的路上还是人生的归途,要想获得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下面三句话值得好好体味。
做一个知道自己是谁的明白人
尽管有“音乐大师”、“乐坛教父”、“百万制作人”等头衔,李宗盛还是坚持多年来一直自称“小李”。不必过多评论,听听他的原话,最有味道了。
“大家对我相当尊重我很感激,我每次唱《阿宗的三件事》我都会问我是谁,我不是大家口中的百万制作人,那些头衔对我来讲都不是真实的,我只不过是凑巧写了这些歌大家喜欢。天知道我是蒙的吗?我写那些歌多惶恐,我写不出歌的焦虑,根本走投无路的时候居然也红了,你知道那种心情吗?我没那么厉害,没那么神,但媒体就喜欢造神和摧毁神话。”
不是科班出身,仅仅因为喜欢流行歌就凭着感觉自修音乐,稀里糊涂就找到机会做《小雨来的正是时候》,“那时候我不是身怀绝技、准备大展身手的音乐人”,但从那时候开始就一直受到欢迎,到2000年跟滚石约满,20年,基本上没有什么事业大起伏,李宗盛感叹:“我何德何能?我太幸运了,午夜梦回也会笑的。”
“不管我几岁,我很喜欢人家叫我小李,那是大家对我的一种亲切感受,年轻的朋友叫我小李我也很开心。这是一种呼唤,是对原来的我的一种呼唤,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警醒,免得自己膨胀”。那个人人口中称呼的乐坛大哥,在李宗盛心中是另外一个人。
别小看这些朴实的话,这反映出一个人如何认识自己看待自己,如何给自己定位。这实际上是在回答“我是谁”,这个哲学上的第一大问题,而你的回答将决定你生命的状态和走向。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回答。因为认识世界容易,认清自己很难,而划清世界和自己的界限就更难。
设想一下,也许你今天穿了一套新衣服,也许开了一次特斯拉,也许参加了一个高档的宴会,也许收到了别人的赞美和掌声,等等,反正都是美好的事物吧,那么你心里的感受是什么?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实在太棒了,太了不起了,仿佛这些美好的事物就是你自己。虽然今天的你与昨天的你相比,并没有什么内在的实质的变化,但是你的感觉不同,为什么,因为我们有时候真的分不清哪些是外在的东西,哪些是内在的自我。这当然会给我们带来一时的欣喜,但更多的时候却是烦恼。因为如此,我们的心会像无根的浮萍,随着外界的变化起起伏伏、飘忽不定、患得患失,从而长久找不到安稳和充实的感觉。
所谓知道自己是谁,就是要认识到内心的真实的自己。我不是我的车,我不是我的房,我不是贴在我身上的标签,甚至我不是我所取得的成就。我是我的思想,我是我的品性,我是我的感情,我是我的生命本身。成功、财富、地位固然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但很大程度也是时运使然,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人内心的成长。为什么我们老说,人不能忘本,要时常看看来时路,难道真的是要回到过去吗,不是的,只是说人要能找回曾经的简单的真实的自己,在繁华喧闹中回到生命本身的状态。这样才不至迷失走丢,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
捧一颗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匠人心
2000年以后,李宗盛婚姻危机,事业低谷,面对浮躁的社会环境,他不愿妥协随波逐流,但也没有较劲、没有抱怨,而是再一次将目光转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找另一件能够让他持续投入和付出的事情。
弹了半辈子吉他,李宗盛发现大家认可的吉他永远是“西方制造”,确切地说,是东方工厂生产出来的西方贴牌吉他。这令李宗盛感到遗憾,也使他萌生了新的梦想——作一名制琴师。他去以顶级手工吉他制造而闻名的加拿大探访,整整五年的时间,频繁往返于台湾和加拿大之间,从选料到琴的设计再到后期制作,潜心学习每一道工序。
45岁,李宗盛正式决定开始做自己的吉他品牌“李吉他”(Lee Guitar),该品牌三个系列分别以三个女儿名字的首字母S、J、H命名。刚开始接受朋友以及同行订单的那两年,他在工作台前一个人做到凌晨3点是常有的事。长期做木工,指纹被磨掉,有一次入境时验指纹,他竟然过不了关。
在new balance拍摄的广告片中,李宗盛缓缓讲述:“人不能孤独的活着,之所以有作品,是为了沟通,透过作品去告诉人家心里的想法,眼中看世界的样子,所在意的、珍惜的。世界再吵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安定的。手艺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但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对完美的追求。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
虽然很少再创作歌曲,但李宗盛用另外一种安静的方式与世界对话。他喜欢给他的琴起名字。有一把叫“慎始”的琴,他想跟年轻人说:“每一个梦想都值得被慎重对待,不能轻易开始又轻易放弃,那样梦想就不贵重了。”还有一把琴叫“蛰伏”——“在通往终点的道路上,诱惑和艰难一样多。这时候需要沉下心,蛰伏起来,不放弃,也不改变初心”。
李宗盛给周华健写过一首歌叫《忙与盲》:“忙忙忙,盲盲盲,从一个方向到另一个方向,忙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还是为了不让别人失望。”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洪流裹挟下,想想我们的生活,确过得匆忙而盲目,每天东奔西走、做很多事情,但一年回头看,又感觉什么都没干,什么都没留下。
前些日子从电脑里翻出自己工作多年积累下来的文档,不知不觉,竟煌煌百万字。曾经为这些文字呕心沥血,耗费不知多少时间和精力,到头来不过是电脑硬盘里一堆无用的代码。我越发感到,有限的生命不该浪费在无谓的应对和重复上,身不由己的奔忙之余,应该做些能够不断积累积淀,随着时间流逝而愈加闪光的事情。
一开始考虑练习书法或乐器,但说实话,这种活动太孤独了,而且零基础,坚持起来难度比较大。后来左思右想,决定写“望梅止渴”这个公号,我希望通过它,把学习、思考、表达这个完整的思维链条穿起来,把它作为与外界、与内心交流对话的一种方式。我不知道它将来会成什么样子,也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我想把它作为一种实验,就是选准一个方向、凭借一份初心,然后只管慢慢去做,慢慢坚持,剩下的一切交给时间。
工匠精神是一种生活和工作的态度,意味着不抱功利的目的,从容、耐心、日积月累去做好一件事情。我们的心会为此安静下来,喧嚣的世界都会安静下来,然后我们静待花开,也许会开出你想象不到的美丽新天地。
享受那平凡而真实的烟火味
李宗盛童年家住菜市场边,青年时送瓦斯,他自称是“来自基层的人,很市井的”。他后来定居北京,在高碑店买了房子,在798开了一间小酒吧,出行经常骑自行车,冬天围着围脖骑在四环边上,“前面人吐痰唾沫星子呼一下子就飞到脸上”。
他说:“我喜欢了解真实的北京,这是之前我来北京工作住酒店所不能了解的,必须要去菜市场跟大爷聊聊天,跟物业争执几次,跟城管打几次交道,这样你对这个城市才会有感情,喜爱和愤怒都会成为你对这个城市的感情。”
让自己的生活慢下来以后,李宗盛非常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平静而琐碎的时光。他尽一切努力照顾他们,去超市买菜,给女儿们做饭,参加家长会,亲自给她们做蜡烛。“我跟任何一个家庭主妇一样忙,女性要知道李宗盛在做什么呢?就是你做的事情,我差不多都做。”
李宗盛开玩笑:“到了一定年龄,你的兴趣就会从卧室转移到厨房。现在我家的食谱比乐谱还要多。”每次出差或者到外地旅游,他都会买回一大堆食材和香料,弄得两个大冰箱都装不下,最后只好自建了一个食材室。他每天工作到差不多5点半,一定会收工,回家做饭。“其实做饭也很简单,下班,开一瓶酒,慢慢做,的确能让我舒展身心、忘却烦恼。晚饭就像一种仪式,一家人聚在一起,女儿有时候会帮我打下手,有时候也能陪我聊天。”除了晚饭,他还给女儿做便当,“前一晚做好,第二天早上起来炒一下、热一热,再让司机送去,后来这些便当在女儿学校都出名了”。
巴菲特的老搭档、投资大师查理芒格可谓富可敌国,但他同样热衷于平常人的普通生活。他有自己的私人飞机,公司也有专机,但他一般都会到大众机场选择商用客机出行。问他为什么,他说:“第一,我一个人坐专机太费油了。第二,我觉得商用飞机更安全。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一辈子想要的就是融入生活,而不希望自己被孤立。”查理最受不了的就是因为钱财而失去与世界的联系,把自己隔绝在一个占地一层的巨型办公室里,见面要层层通报,谁都不能轻易接触到,他认为如果这样,就与现实生活脱节了。
像李宗盛和查理芒格这样的人,凭借地位和实力完全可以过一种高高在上的生活,一种包装在五彩琉璃中的华丽日子,但他们却选择了平凡而真实的烟火味,而这让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加自由和丰满,这种朴素反而更添他们内心的高贵。
任何伟大的东西皆由平凡缔造,也终将归于平凡。平凡的世界里才蕴含着这个世界最真的情感、最大的力量、最瑰丽的宝藏。“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我们都是平凡人,与其艳羡所谓的上层人,不如像颜回那样,从满是烟火味的日常生活中去寻找快乐的源泉、生命的真谛。如此,才能活出真实且生动的自己。
心归何处?心随境转
漫漫人生,心归何处?透过李宗盛,我得到上面三句话的答案。这三句话,说好听的,是智慧之语,说不好的,是遁世之言。甚至有人可以说,这叫“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有不同理解是正常的,因为所谓“心归何处”,也是心随境转的,不同境遇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悟并得出不同的答案。
为什么我会对人生的归途更有感触,这自然与我前几年的经历和目前的心境有关。
2014年患大病之前,我一直在由内向外的求索之中,眼睛基本都是盯着外面的,像一只被抽打的陀螺,不停旋转,不知何时停止。如果不出意外,也许会获得更多赞许和掌声,也许就这样转下去,最后迷失自我,都说不定。但是命运将这样的生活拦腰斩断。不得不承认,在死亡面前,一切原本复杂难懂、纠结不清的问题都变得极为简单。在移植仓里,我什么标签都没有、都没用,我只是一个插满管子、奄奄一息的生命。这样的经历,真的是会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当我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就像从战场上归来的老兵,再没有当年走上战场时的激情,原来许多深信不疑的东西早已消融不见,更多的是对生命本身的思考,我知道我已经开始走上了生命的归途。
关于人心终应归于何处才能得到安宁与解脱,我不敢说找到了真谛,这只是此时的我“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个人感受。作为曾经在尘世中搏杀过的人,我当然知道,局中人何尝能做得自己的主?洗尽铅华这样的漂亮话,站在旁边好说,身在其中的人,却是几多身不由己啊。但是,人生不断继续且变化无常,谁也不可能永远高歌猛进,若有一天累了、倦了,不妨再想起心归何处这三句话,也可算作给自己觅下一条退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