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9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四.明朝,阳明心学】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四.明朝,阳明心学】


【转述】第四个儒家是王阳明的心学,因之前有陆九渊,也叫陆王心学。心学开创者是陆九渊,在王阳明处集大成。


陆九渊提出“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气魄宏大。他还有评价自己的诗展现其气魄。他的“我在那无事时,只是一个无知无能的人。到那有事时,我便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很好诠释了孟子的良知良能,即生而知之、不学而能,靠常识判断和做事,常识即中庸之道。华杉老师从事咨询业,面对不同行业课题,需靠良知良能应对。王阳明靠良知良能读书、治学、从政、打仗,无所不能。


王阳明“致良知”有道德和事功两层含义,根在孟子的良知良能和四端论,四端即良知,存养、扩充四端就是致良知,王阳明常引孟子水井边小孩故事讲良知。良能靠常识,华杉老师认为要“两个拽紧”,即拽紧初心本谋和最终目的,否则解决问题易跑偏。


王阳明的第二个伟大思想是知行合一。人人都“知道”这四个字,但并非真知,王阳明以“孝”举例,做了才是真知道,就像尝过才知盐咸糖甜,虎口脱生才真知老虎可怕。知行合一要运用到工作生活每件事上,要事上磨练,最后要笃行。


儒家思想从理学到心学是最好的学习学。心学和理学关系上,鹅湖之辩中陆九渊和朱熹互不服气,王阳明也批评朱熹,但华杉老师觉得心学是理学一部分,朱熹是老师,王阳明是优秀学生,不必辨对错,两边都学习体会即可。


【感】最值得学习的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做任何事情,都要从自己的初心和最终目的出法。比如,学习演讲的初心是什么?有顺滑的关系。目的是什么?结构化倾听和结构化回答,节约别人的时间,说话简单明了,沟通顺畅。第二个部分,是“知行合一”,比如,我去给人点评的时候,听完、看完内容,用感受去点评;与自己分享完逻辑,思考作者后面的用意之后,用写稿子的方式去点评;两者达的效果是不同的。这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的磨练,不在事上磨练,还是不知道。


【行】真诚地体会“良知良能”,“良知”是“是非观”,我们始终知道的;“良能”面对不同问题,需靠良知良能应对。王阳明靠良知良能读书、治学、从政、打仗,无所不能。“良能”是做事前、中、后,从初心和目的上去检查自己。“知行合一”去检查和复盘是否真知道,是否真实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