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朋友在我的早餐状态下评论:
这是芝麻吧?豆浆粉是黄色的呢
今天的早餐我把一袋五黑豆浆粉撒在面包片上,因为是五黑豆浆粉,整体颜色看着是灰灰的、绿绿的、还带有一些黑色的小点点(黑色的当然就是芝麻啦)。
这位朋友,一直有做这个类型的早餐,她买的估计是黄豆浆粉,所以是黄色的,当她看到我的豆浆粉跟她的颜色不一样就产生了质疑。
我从这一句评论中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这一个不太友善的思维。
我们习惯用自己的理解、认知,轻易、不经思考地给别人、事、物下定义。
你会不会经常以这一类词开头说话呢?
比如:
1.你总是......
2.你怎么又......
3.你经常......
4.你这都不知道......
5.你每次都是这样......
6.你难道不知道......
7.......
能让你说这些话的人,关系肯定很亲近,你的父母、伴侣或者孩子。
父母和孩子说多了,也不会改变你们之间的血缘关系,最多相处得不和谐;但是伴侣受够了,有一天会离开。
思维定式后,不仅只会用在亲近的人身上,你跟任何人的沟通方式都会如此,虽然可能不会说重话,但是底层逻辑是一致的。
再看这一句“这是芝麻吧?豆浆粉是黄色的呢”,她是想纠正我,我相信她出发点是好的(她人很好,跟她也很聊得来),只是这句话说得不太美。
上周根源老师的飞书直播课分享了沟通三要素:真、善、美。要给这三要素排个序的话,应该是善、美、真。
善:好的发心,你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出发,而不是满足一己私欲
比如,你的老公抽烟,你希望他不要抽,经常在他面前说抽烟的危害,希望他可以戒烟等等之类的话。
表面上看是为你的老公好,你静心一想,你是真的为了你老公好才让他戒烟的吗?我们总会用”为你好“的名义去绑架别人。
你可能是讨厌烟味;你可能怕抽烟易患疾病,未来要担负大笔医药费,你还要照顾他......
同样的例子,还有父母逼着孩子上培训班、学这个、报那个。
美:喜欢的、悦耳的、丝滑的、舒服的、容易接受的(沟通角度)
比如,上面那句话可以改成”这是豆浆吗?我第一次见这个颜色,我还以为豆浆就只有黄色呢!“(当然语言不一定只能这么组织,这是我个人的思路)这么评论,带有点请教的意味,一般人听到这样的话肯定会很乐意跟你分享。
真:真实的,你想要达到的目的
无论是原话还是修改后的话语,都传达出同一个意思:我没见过这个颜色的豆浆。
我们一般和人说话都很真,越是亲近的人越真,没有一点美。
说出去的话也需要包装得美,就跟被一张又一纸包裹好的鲜花是一个理。为什么包装好的一束花可以卖得贵?因为美,因为精致,因为别致。不然,大家都去批发市场自己买鲜花得了,同样的价钱买的花还多呢!
收花的人看到被包装过的花和散装的花,心情自然是不一样的。你买花不就是为了让对方开心和喜欢吗?
有人就会反驳我,花是属于精神需求,不能这么比较。话的目的就一个,对方听懂。同一个意思的话,你明明可以让对方听懂还听开心,增加对你的好印象,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沟通没有对与错,只有”有效果“或者”没有效果“之分。自己说得多么”正确“没有意义,对方收到你想表达的信息才是沟通的意义。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接受什么才重要。
不知道你对这段话是怎么看的呢?我很赞同。
希望自己可以在越来越多的场合,跟越来越多的人沟通时都能做到善、美、真。
希望大家多跟我互动哈,我也能从你们的对话中察觉、学习和进步,一起加油呀!
哈喽~
我是吉吉,很高兴认识你
每天5点多起床
坚持锻炼第245天
自制营养早餐第877天
热爱生活的90后情感心理咨询师
这里会分享我的成长故事,记录我的所见、所听、所想、所思和所悟。
❤️你真了不起,能看到这里,感恩阅读
交个朋友,一起见证成长https://mp.weixin.qq.com/s/NJNSO00OqOV_8GKNXfo_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