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书评。作者村上春树,豆瓣评分8.4分。
把写小说当作一生的事业,可能是许多写手的毕生梦想,以为那是满世界流浪的追逐,是一方书桌里的情怀,是纵情书写的自由,可是春树却告诉你,旅居不是为了猎奇,书桌里塞满孤独,而自由,都依附于自律。
“二十多岁的时候,我一直生活得十分艰辛。”这个与众不同的人,在别人选择毕业、工作、结婚的正常节奏时,做出了结婚、工作、毕业的相反选择。读书期间,他开了一家播放爵士唱片,提供咖啡、酒类和菜肴的小店。由于没毕业就结婚,资金困乏,他和太太三年里同时打几份工,四处举债。然而他的生活并非满目苟且,周末在店里举办演唱会,“武藏野一带的爵士乐手总是快活地赶去表演”,尽管费用低廉。那时的他,以沉重的肉身担负自由的灵魂,在这样的“正业”里“手忙脚乱”,乐此不疲。
三十岁之前,他从未想过当一个作家,只想过普通人的普通生活。
然而一次棒球赛仿若“天启”,他突然萌生出“没准我也能写小说”的念头,这一开始就是三十五年的坚持。耗时六年,他把这些经历写入此书,虽然他本身并不想写本“自传性随笔”,然而字里行间我们读到了一个职业作家对自由的追逐和坚守,以及为超于常人的自律。
【壹】他的自由
学生时代的他反抗“教育制度”,成绩平平却拼命读书,在书本这所大学校忘却规则、分数、名次,或许从那时他就是个坚持自我、追求自由的人。在创作时他又不似海明威投入到战争、迷情于狩猎、沉湎于斗牛,他不需要强烈的外部刺激以获得素材,而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将周围自然发生的事件、情景、人物记录在心,在想象力的驱动下将这些“自然再生能源”构建故事。
你会发现,无论成为作家之前还是之后,他从不屈服于生活,屈服于生活本身的枯燥、寡淡和无味,他在每日时钟的滴答声里谛听乐音,永远自由散漫,永远用力生活。
然而作为一个作家,想要真正获得自由,首先要摆正对奖项的态度。他深知“流芳百世的是作品,而不是奖项”,所以在获奖后接受采访时坦言道:“最重要的是有好的读者。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学奖、勋章或者善意的书评,都比不上自掏腰包买我书的作者更有实质意义。”所谓“取其上者得其中,取其中者得其下”,如果一个作家写文是为了荣誉,肯定难以坚持,也注定格局不大,只有明白创作是为了被读者消费和认可,才有持有的生命力。
然而他又不是个取悦读者的人,在“为谁写作”一章他曾说是“为自己而写”,是为了让自己变得心情舒畅,顺带着“自我疗愈”“自我净化”。但在获得文艺杂志新人奖后不得不硬起头皮意识到读者的存在,后来在写《寻羊冒险记》时心态稍微变化,意识到作为一个职业作家如果固守着“心情愉悦有何不好”的写法,终究走入死胡同而见不得新天地。于是他在小店生意颇有起色、逐渐兴隆起来时毅然决然转手卖掉,全职写小说。这时他更清晰地意识到读者的存在,与读者“合而为一”。可是在年近六十时因为阅读他作品的读者阶层随岁月流逝发生变化,他又进入“为自己高兴”而写的阶段。周而复始,其实创作就是让作者和读者的双赢,只是整个过程中一直存在博弈,当作者找回创作初期的“自由”时,他也终于看山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可是在艰苦创作的过程中,总有批评。“不管你写什么、怎么写,最终都难免被人家说三道四。”写长篇有人嫌你冗长,写短篇有人说你肤浅,一直被说“落后于当代,已经完蛋”,却野蛮生长直至今天。“假如不能让所有的人都开心,不就只能自己一人开心了吗?”这般“唯我”的潇洒,该是过尽千帆后的豁达,心灵被外界蹂躏,直至沉淀出自由的清流。
【贰】他的自律
他的自由,看似恣意,细读之下才明白离不开超人的自律力。
首先作为一名职业作家,他并不依附于灵感才动笔,相反他一天连续五个小时创作不休。他这种韧性并非天生,而是通过后天有意识地训练获得。
可是持续输出光靠毅力也不行,这是一件极其耗费心力体力的工作。“体力下降,思考能力也会随之表现出微妙的衰退”,因此成为职业作家后他开始锻炼,每天跑步或游泳一个小时,坚持三十载而不辍。
如果这这样的自律已让人拜服,那么他对修稿一事的态度会让人直接跪拜:
一稿完成后休息一周左右改稿,从头到尾彻底修改,尺度相当于大的整体加工,花时一到两个月。
一周后二轮修改,着眼于细节(风景、会话语气等),检查有没有与情节发展不相吻合的地方。
三修时看准小说的展开中哪些部分的螺丝需要拧紧,哪些需要拧松。
半月至一月后作“养护”:这段时间他努力忘掉稿子,或旅行或做翻译,将作品“窖藏”一段时间,也让大脑在休息中得以“养护”。之后再彻底修改细微部分。
听太太意见作五稿修改。
听出版社编辑意见多次修改。
“修改要来上多少次?就算你这么问我,我也给不出精确的答案。”
也许所谓自由,便是操场上的长跑比赛,即便爆发力弱,但耐力韧性要强;即便离了轨,却永远不越道。自律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