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道理都很懂,可是做不到 ——浅析知行合一的国学内涵

       何谓知行合一。知,可释义为知识、认知、良知、道理等,行则可简单理解为行动。合一就是一体的意思。故知行合一的意思便是知和行是一体、不分家的。既然知和行本身就是一体的,那为什么还要强调知行合一的,那是因为有不合一的现象存在。因为存在不合一,所以才要正本清源,强调合一、谈论合一。

       知行合一源自明代心学家王阳明先生的思想主张,要深刻理解知行合一需要我们回归到中国古代哲学抑或说国学的语境下去思考、辨析。依笔者浅见,人世间学问大致分为两种,一种为物理学,研究是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探讨的是人与物的关系,比如数理化生、计算机技术等;另一种为事理学,研究的是人生在世,应当如何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学问,探讨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国学我觉得应当归属于事理学的范畴,知行合一中的“知”放在现代教育学语境上去阐释的话,其表现形态更类似于价值观念、心性品质、心智模式等。

       基于此,我们再来谈谈知行合一。要谈知行合一,我们先来思考为何知行不合一。对此,王阳明先生是这样描述的:“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负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这段话中有一个核心关键词:私欲。私欲这个词贯穿于《传习录》这本书。不知道有没有学者给《传习录》做过词频分析,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自己也读过《传习录》,如果做词频分析的话,我猜测出现最多的词肯定走不出私欲、天理、良知这几个词的范围。王阳明在《大学问》中说,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弊,以明其明德,负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也就是知行的本体)。也就是说只要去除了私欲,就能回归到知行的本体,知行也就合一了。

       那么何为私欲,应当如何理解王阳明先生所说的私欲?王阳明先生的学说被称为心学。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份。以此存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任。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心学的底层世界观为心物一元(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和佛学的世界观理念是一致的,可以尝试用佛学的理论去分析私欲。私欲与人的小我意识,也就是末那识有关。莫那识在染污的情况下会成为我执的存在处,也就是私欲。

       人的眼、耳、鼻、舌、身五识负责感知、收集外界的信息,第六识“意识”则负责处理这些五感所感知到、收集来的信息,形成知觉。意识的下面是“小我意识”。“小我”意识的下面就是人的本我。“小我”意识,简单讲,就是“我”…….了,我觉得、我认为、我害怕、我是个……等等。没有了“我”,也就是没有了情绪和主观评判。中医理论里讲元神和识神,其实分别对应的就是“本我”和“小我”。小我意识的形成是后天的,人在社会当中接受到的种种教育、价值观的植入都会塑造人的小我身份,其中也包含着一些不合理的价值观念。当小我陷入执着,典型的表现就是陷入情绪之中,比如贪婪和恐惧,会影响人对外界事物的判断,就无法客观地看待人事物,做不到实事求是,自然也就无法致良知。

       因此“知行合一”是一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实践,在行动中不断觉察、觉知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并不断地调适、更新,以便能够去除妄念,如实根据客观世界的规律去行动,也就是实事求是。“知行合一”也需要我们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要主观臆断、不要期待着事情一定会怎样、不要固执己见,不要太自我,如此也是为了能够客观的看待事物。当一个人能够去除“我执”,也就能回归到阳明所说的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心,自然也就能够同理、共情他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