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不等于做到,说和做之间隔着“行动”两字。知行合一,本质上是一回事,但为什么?现在的我、我们却真的不容易说到即做到。
鉴于最近的身体原因,行动力又降为零,想了很多办法克服,总是“知易行难”。从五一期间就计划的早上日更一直也没有实现。看王阳明先生的论述,即明了,我们所谓的知,其实是不知。
王阳明先生在《传习录》里,反对“知在行先”的说法,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又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里的知,不是“知识、了解,它是不需要修习,它具有热烈和运动的情绪,所以知便是行,知与行都是源于心,而心就是“理”,知与行是一个事情。”
他说:“知之真切笃行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自有知在。”这都是说,知行本来合一,无可分割。而知行本来是一件事,说知又说行,不过从一般人的意识里说罢了。
那就回到,我自己的行为来追究。既然明明知道应该早上起来读书和写笔记、日更,早一些完成,便会一天内心无旁骛的去做其他的事情,正常生活。而不是一天里忙着其他事,内心惶惶记挂着日更、笔记等。计划难以落地,内心不安,又影响做其他事的效率。
仔细究查原因,一是身体健康问题,夜里睡眠质量不好,早上难以早起。去年11月学习读书写作以来,养成早起的习惯,感觉每天时间比以往多了半天,这种感觉久违了十几年了。
后来,感冒生病,一场病下来,体力支撑不了新的生活节奏。 最终又回到学习写作前的无序状态,感觉又忙又累,或者干脆什么也做不了,只想躺着看书,躲进小楼成一统…
强健的体魄,是支撑一切人生过程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本钱,可惜年轻时不懂这些,太忽视自己,为了所谓集体荣誉等虚的东西,透支生命,造成不可逆的健康损害。
现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顽疾虽不可消,但可减少复发几率,增强免疫力,提高支撑梦想的体能和生活质量。这些原来都以为知,可做不到,就是不知。
那么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呢?
人人有颗心,“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知即是行。而我们普通人不能做到无私欲,所以必须用“致知格物”的功夫去修习“胜私复理”。私心的本体,回复到明澈如镜的“知”。
当“知”一回复,笃定的行不用说,自然一存而并存。
他说:“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责意诚。”这个“意诚”,就是他所称“行”的解释。
就是告诉我们,人生只有一条修养的道路,就是“达到致心之善,去私欲,留良知,良知存,行便存。”思想意志彻底存在,没有做不到的行为和习惯。知既是行,行便是知。
知行合一是一直内心修行的功夫和道理,只要真正明知了,行动是自然而然的事。根本不存在现代人所认为的“说到做不到”一事,做不到就是未“知”。
现代人对事情和内心修养的认知还是存在了很大的偏差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对人、事、物的研究越分越细,对语言的理解和思想也会产生割裂和误解。
一些人,为了所谓创新、标新立异,就会创一新名词或重新注解古人的词语或意思。其实这在很多时候,就会误导人的思维和方向。
连书中的智慧我们都常讲“尽信书不如不读书。”杨绛先生说,读书是为了用书,在生活中读书才得真知。
明白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都是因为没有“致知”,就无从“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