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吃饭时,因为孩子的考试成绩,我过度夸奖了孩子,结果与老公不知怎得就吵起架来。
我说我的方法是最新研究,他说“不论什么成果,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君子温良如玉总是不会错的。”
荀子《劝学篇》中说“玉处于山而木润 ”,玉石藏在山中却能滋润草木,说明玉石有利万物而不争的美德,光华温润不彰不显,而这就叫“中庸”
考50分不是中庸,而叫不及格;60分也不叫中庸,那叫平庸。什么程度叫中庸呢?大概在90-95分的那个状态。
为什么不得100分?因为想从高分到满分,付出的性价比很低。付出200%的努力,只能多得那10%的分数。与其这样,不如把这部分精力放在其他领域,也做到90-95分。
从效果上说,90-95已经很优秀,绝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达到的水平;“中庸”又是多个领域的高分,其综合素质远超那一个满分。
做事情不过度,留有一点余地,不是不努力,而是懂得怎样努力;也不是不优秀,而是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优秀。这才是中庸,这才是玉的精髓。
之前关于“平衡”写过一篇文章,我们越是长大就越喜欢复杂而非单一的东西,比如小时候我们喜欢糖水和果汁,长大了喜欢咖啡;小时候喜欢五颜六色的鲜艳,长大了我们追求“高级灰”。
戴过几块玉,它们总给人以透明温润之感,在中国古人的思维观念中,认为玉可以驱戾气、辟邪气,同时也彰显着一个人的“精气神”,因此古人喜爱佩戴玉石,不单单是附庸风雅的玩物,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玉与其他石头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攻击性”,没有棱角,像是一个内涵学识高深的才子,表面给人温润光滑的感觉,但内心却充满无穷的能量。
中庸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是罗胖之前讲到的“灰度认知”,之前也写过一篇文章,关于“平衡”:我们越是长大就越喜欢复杂而不是单一的东西,比如小时候我们喜欢糖水和果汁,长大了喜欢咖啡;小时候喜欢五颜六色的鲜艳,长大了我们追求“高级灰”。
红楼梦中描写贾府从鲜花着锦 ,烈火烹油的元春省亲,到贾府遭受抄家的故事脉络也是中庸之道的最高注解,其中王熙凤无疑是一个铁腕式人物,但能官多专的个性突出,干练持家的背后,对下尖酸刻薄,心狠手辣的性格也是一览无余。
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的性格固然讨人怜惜,但缺乏清能有容的智慧也是悲剧的根源。
平儿倒是善良而不乏权变,能够洞察人心,直不过矫,确有过人之处,反而能王熙凤死后陪伴巧姐逃出大观园。
西方讲究“黑白决策”,即说在我们拍板的时候要果断。这话听着没错,甚至每当我们学会某种概念或方法,就会迫切地渴望用这种概念或方法来解释别的事物。往往还能硬套住,为这也颇为得意。
即使我们学会了批判性思维,会用这种思维框架去评估所接触的材料,但由于缺乏了事物本身的多维度,我们也会因为张力的缺失而陷入单一维度的困境,进而失去了对事物进行全方位理解的机会。
早餐桌上先生夸孩子聪明,这时我们的确不应该批判,而应该顺着夸奖,已表明我们自己对家人是无条件包容的。但这就是最好的决策吗?或许合理的做法是在夸奖中带着批判,可能是90%夸奖10%批判,或者80/20,总之应该有一个平衡。
什么是张力,张力就是引而不发。为人处世要中庸,一个方法就是不把话说满。不是有所保留,是信任,相信别人有推理和论证的能力。即使不把话说满,别人也能够推理到要说的深层次的内容。
明不伤察,直不过矫,仁能善断,清能有容。温润如玉的品质传承了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保持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原则,在进退,立破,刚柔等情形下保持一种张力的平衡,这也许是东方农耕文明的传承与西方商业文明注重契约的商业文明的最大差别。
从这一角度理解中庸,才发现这不仅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标尺,更是我们在认知世界时的警戒线,当我们学习时,时时刻刻要注意自己是否陷入了某种不必要的极端。想想那些被邪教彻底洗脑的人,缺乏的就是这种自我警醒吧。
即便是咱们东方的“黑白决策”——围棋,它也讲究“分寸”,不能“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要“中和”。如果水平相当的人对弈,过分是肯定要吃亏的。一流的棋手一定非常懂得布局的“张力”,而不能一直依赖固有路径,做到极端反而会无路可走。
世间一切莫不是如此,就像拉弓不能拉得太满,跑马拉松比赛的一定不是那个开始跑的最快的,想要运动减肥一定不能一开始就用力过猛,两情相悦讲究张弛有度,做生意不能一个人利益占尽。
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所认同的新颖概念并不能恰当地解释种种事物,我们所认为是高大上的方法并其实并不能解决一切相关问题。
就没有黑白的决策,我们都说看一个人不能看他怎么说,而应该看他怎么做,做出选择的时候表面是二选一的非黑即白,但是对方的行为总不是黑白的。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智无常局,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中庸则是破除单一魔障的复杂性,需要我们在起跑线上不断摸索,即使有天我们感觉我们已经找到、触摸了,其实这还不够,因为它依然是在移动的。
我觉得我老公是对的,为了孩子能继续进步,我得找机会给他赔个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