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军集结了五万大军,其中水军七千,将领叫杨仆;其余都是陆军,将领叫荀彘。
杨仆本来是个小军官,被河南太守举荐做了御史,后来关东地区盗贼土豪猖獗,汉武帝就派他去当地做监督,也就是当治安官去。杨仆有点能耐,在关东没白干,政绩比较突出,被升为主爵都尉,这个职位名为都尉,实际上是操办王公大臣封侯进爵时候的事务性工作,属于级别比较高的文职。
杨仆在关东的时候手段比较强硬,被太史公评为武帝时期十大酷吏之一,写进了《酷吏列传》。这篇列传对杨仆施墨甚少,也没什么具体事迹,只是说他行事像另外一个酷吏尹齐,“以为敢挚行”。
杨仆在关东还有个特别骚气的操作,就是移关。当时函谷关以西,西安这片叫关中,也叫关内,是传统富庶地区;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叫关东,也叫关外,据说政治地位比较低,关外来的公务员,在朝廷里都要矮人一头。一般封侯也都在关中地区选个地儿,封在关东的被戏称为“关外侯”,不受人待见。就好比单位分房子,面积啥的都一样,给你同事分的西二环里,给你分的南五环外,你肯定气个半死。
也不知道汉武帝是不是故意的,反正杨仆偏就赶上个关外侯。
汉武帝跟他说,杨啊,关中已经没地儿了,要不你就去关东吧。
杨仆回家越想越不服气,写了个奏折递上去说,皇啊,咱要不把函谷关往东挪挪腾个地儿呗?
汉武帝说,有道理啊,谁主张谁负责,这事儿就你去办吧。
然后,杨仆带着人马真的给函谷关重新找了个地儿,把关中地区扩大了三百多里地,自己也如愿被封在了关内。
过了几年南越叛乱,汉武帝把杨仆叫回来,封为楼船将军,率领水军作为五路大军的其中一支,南下平叛。
西汉已经有了专门的水军,楼船指的就是水军的战船,尤其是主帅所乘的大船,据说有好几层,几十米高,楼船将军就是具体统帅水军的将领。当然了,那会的水军统帅不比现在的海军司令,地位上还是要低很多的,这个楼船将军,就只是个五品的杂号将军,属于将军里面比较低阶的。
按照行军计划,杨仆率水军从南昌出发,过赣州一路开到广州去。该着当时地理学也不太发达,大军划着船开到赣南粤北一带的时候,发现被南岭五岭之一的大庾岭给挡住了去路。杨仆当机立断,全军下船,水军改山地野战兵,步行翻过山后,在韶关南雄市一个两河交汇的地方重新造大船继续南进。
要说打仗这方面杨仆还真是有点本事,他在广东福建转悠了一年多,便平息了南越和闽越的叛乱,最远打到越南中北部去了;叛军躲到海南岛,他也跟过去给揍了一顿,今天海南地方志还有杨仆的先进事迹。
经此一战,杨仆不但封了侯,也跻身了古代名将系列。
再说那个荀彘。
这人本来是个宦官,在大内做侍中,负责给皇帝驾车,也就是司机。一般会来事儿的司机都比较招领导喜欢,荀彘也不例外,被安排跟着卫青远征匈奴混了点资历,回来便封了个左将军。
左将军属于前后左右四方将军之一。汉武帝那会,四方将军还不是常设的将军职衔,也不在正式将军品衔系统内,只是个编外的“加官”,比楼船将军这样的系统内杂号还要务虚一些;但四方将军印的材质是金印,包装绶带的颜色是紫色,这种在古代东西方都很尊贵的搭配,在武帝时期也只有大骠车卫这种二品以上的九卿级别将军们才能使用,用在四方将军这种编外将军身上,似乎有点不好理解。
其实也不难理解,不在正经的编制体系内,意味着不用履行一般的干部提拔任用程序,这么一说你们应该就能懂为啥能配金印紫绶了。事实上,四方将军平时只是在大内伺侯皇帝,比如左将军荀彘平时就仍然是司机,当皇帝需要他出去打仗的时候,他才是将军,而且因为是皇帝特别任命的,统兵的权限往往很大。对于普通军队官兵来说,这种来自皇帝身边的将军,自带皇帝非正式代表的光环。荀彘的这个身份为他与杨仆的冲突埋了个伏笔。
到了汉朝后期,尤其是在东汉三国时侯,四方将军已经成为级别比较高、军权比较大的职衔。这个演化过程其实也不复杂。有的新皇即位后,会觉得某些与自己不太对付的前朝旧臣权势太大,但是自己根基不牢一时半会又动不了,就会采取迂回策略。先给自己人任命一个边缘又模糊的小职位,然后不断扩大他管事权限和职级待遇,这时候像这种编外的职位,就显得非常易于操作了,不会碰到什么制度障碍,参考康熙任命韦小宝为尚膳监太监。日久天长,一些职务的名和实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比如汉末当过大将军的是董卓和袁绍,曹操上位后为了拉拢草根出身、没有政治履历、不符合干部任用规定的刘备,让献帝给他封的就是左将军;皇叔手底下的四方将军分别是关张马黄四大亲信;曹操则先后封过夏侯惇乐进于禁徐晃等人为四方将军,无一不是心腹。
话说一身是胆的赵子龙在大多数时间里都只是个杂号将军,你们结合今天的课程体会一下他的政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