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两个男人的20年婚姻》,我心里浮上的第一个感受,居然也是故事中两个男人要“结婚”时的感受:悲怆。
悲怆的是当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要面对全世界的时候,是多么的艰难与孤独;悲怆的更是,不管是在上个世纪的70、80年代,还是在人们已经探索外太空、开发元宇宙的现在,认识自我并且接受自我,也依然是一件无异于“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般徘徊、痛苦的经历。
从结构上分析这个故事。
文章“引子”部分用倒叙手法直入,先交代两个男人20年共同生活的现实状态,这本身应该也是从结构上对这段“特殊”关系的肯定。
正文有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不一样的男孩”,第二部分“飘飘”,到第三部分“定情”的前半部分,李蜀仁和孙庆生的故事,都是双线推进,分别交代两个人的童年、青年,在自我身份确认中的痛苦与肯定。第三部分两个人相遇,结构如果两条小溪汇聚到了一起,故事开始以两个男人的家庭为单位展开叙述。
之后的叙事,就像讲述一对正常的、白手起家的夫妻的奋斗史一样,我们看到了在时代的洪流中,一个“家庭”是如何按照这个时代的节奏走出了自己生活、奋斗、富裕的人生故事。
第七部分,“儿子”,双线的叙述有了向下的延伸,两个人收养的儿子,婚恋观是异性,磊,善良、孝顺、理解“父母”。
这样倒叙、双线的结构,也许已经表明了作者在写作时的态度,用故事中人的一句话说:“他们”,不是妖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