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聚餐。
“小雅,来来来,吃个鸡腿!不要怕胖!”
伯母把一个烧鸡腿往我碗里夹。
“好的,谢谢伯母。”
当我正准备大快朵颐的时候,爸爸自信的嗓门响起来了。“哎!一家人,何必这样客气呢!”他的意思是我不用谢来谢去的。
“小雅呀真是个好孩子!上次她接待我的同事,非常周到,他们都说小雅很有礼数!”我听了伯母的话,自然有点美滋滋。
“哎!不用讲究这些(繁文缛节)!”爸爸正眼都没看我,语气里满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是的,我爸是一个自信的人,他有自己的一套人生信条,而且必须固执坚定地执行。
“我爱你”三个字,他从来没有说过,对我妈没有,对我姐没有,对我更没有。他喜欢对孩子泼冷水,从上面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来。当别人赞他的小孩有礼貌、有教养时,他的反应是“不用在乎这些(礼数)!”
但我在乎!我在乎一个人是否常常把“谢谢”挂在嘴边,我在乎一个人是否在拥挤的地铁里尽量遵守“先落后上”,我在乎爸妈是否会对我说那句“我爱你”。
有半年的时间,我住在英国堂姐家。堂姐有两个可爱的儿子,不是混血儿。每天晚上睡觉前,堂姐都会逐一亲亲两个儿子,逐一对他们说“I love you.”那是我第一次觉得,原来说“我爱你”可以这么简单,这么自然,即使是中国人。
堂姐的餐桌,吃完饭后小侄子会说“ 多谢妈妈,我食(吃)饱了。晚餐好好味。”这既是对妈妈饭菜的肯定,也是一种教养的传承。因为,堂姐自小就是这样对伯母说的。
(图为海豚妈妈和小海豚)
我有位新认识的朋友,相聊甚欢。有一次聊到少儿教育,她说“每次吃完饭,我都会习惯性地把自己的椅子推进去,虽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当时我的小学老师这样教我们,所以我就照做了。”听完她的话,我非常佩服她那位老师,帮助她从小就养成这个良好的习惯。
其实,吃完饭推不推椅子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餐桌礼仪的态度。你心里是否觉得礼仪重要,觉得不重要自然就不会在乎,像我爸一样。
但是,当你看过世界上有一个地方,人们每次从公共汽车上下来都会和司机说“谢谢”;公共汽车司机每次遇到残疾人都会主动下车搀扶;你每次出入有门的房间,都有前面的陌生人帮你扶着门…看过这些,我不能不在乎,即使是在人满为患的中国。这些是礼仪吗?不,这些和“我爱你”一样,是一种习惯。
现在,我和男朋友每天都会互道一句“我爱你”,然后晚安。无论相距多远,无论经过多少可能有“氧”的年,这句话已经到了不说就睡不着的地步。有时吵架,我会说“今晚我不想说‘I love you’,他沉默一会,说“没关系,我爱你就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