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大阪,景区里的一处小小的商店。褐色的瓦,白墙的墙,商店里,摆放着各式的小吃、杂货、纪念品,和中国的大多数景区并没什么异样。
唯一不同之处,便是商店的外面,有几个形似风铃的东西,挂在屋檐下,上面的部分,形如铜铃,从铜铃之中,伸出一根铁索,从半空之中,直直的垂落下来。刚开始,以为这铁链是装饰用的,但仔细观察,发现并不是——这铁链做的风铃并不轻盈,风吹岿然不动,当然发不出清脆的声响,加之铁链也不悬空,而是直直垂落下来,接触地面,也不太符合常人对风铃的定义。
不是风铃,那是干什么的呢!再次观察,才找到真正的答案。原来,这铁链似的风铃,的确是起到了一定装饰和美观房子的作用,但它真正的用途,却不是装饰,是用作滴水的——铁链从屋檐垂下来,逢到下雨的时候,雨水便顺着铁链儿流下来,不至于水花四溅,溅湿在屋檐下躲雨的游客的衣衫,更不至于天长日久,将屋檐下的地面冲击得坑坑洼洼。
一举两得的妙用,是美丽和细致糅合之后的结果。
2
按照规定,飞机上是不能带打火机的。到日本的当晚,我这一等烟民在安顿好行李之后,便急不可耐地四处寻找便利店,买打火机。
火机按照人民币汇率计算,花去了我整整十来块钱,心疼得要命,最要命的是,刚刚走出便利店,确发现打火机是“坏”的,我用劲去压打火机的按钮,确发现压不下去。
转回头去找到了便利店的营业员,指手画脚地讲了半天,营业员终于明白了我的意思,只见他拿过打火机,用手往下一压,像变魔术一样,火机噌的一下,窜起了明黄色的火苗。
难道日本货也受日本人的指挥,我有些不相信,接过他递过来的火机,自己又试了一次,这次,打火机打着火了,只不过,我按压火机按钮的大拇指差不多使出了吃奶的劲。
为什么非要用这么大的劲去压,其实,这并非是吃饱了撑着了没事干,而是细心的日本人从安全角度去考虑的。如果一不小心,火机放在了小朋友能拿到的地方,恰好,这位小朋友也是一位调皮的小朋友,他拿起火机,想试试能不能打着火,或者想试着点燃某一样东西,这样的打火机就恰到好处地阻止了他的行动——这位小朋友,没有足够的力气压下火机的按钮,没有可能让火机打着火。
想想国内火机轻轻一按的省力和方便,再看看日本火机的费力,我有些明白了这费力背后的省力——这种省力,不仅仅省的是力,更是生命和安全!
3
在大阪公园,因为口渴天热,买了一个杯装雪糕。风卷残云般便把雪糕消灭干净,便四处寻找垃圾桶,准备扔掉手中的垃圾。
在雪糕店附近寻找,没见垃圾桶,行走了大半个大阪公园,在休息的木椅边寻觅,在茂密的大树边寻觅,在公园的入口处寻觅,还是没有见到。想找一个地方偷偷把垃圾扔掉,可是这大阪公园,处处干干净净,实在没办法下手,再说,在欺负过国人的日本国干这种事,我也觉得脸上无光,只好一路拿着雪糕杯子,在公园里游览、拍照。
垃圾总要扔的,但没有垃圾桶,这垃圾扔到那里,这是个问题。只好询问导游,导游告诉我,在停车场的厕所边,应该有垃圾桶,只好绕了大半个圈子,来到停车场的洗手间,才把手中的垃圾扔掉——这雪糕杯,已经跟随我游历了大阪公园整整一个半小时。
导游后来跟我讲,其实,垃圾跟着人旅游,这在日本是常有的事情。日本的垃圾桶设置非常少,扔垃圾不方便,所以很多人干脆不扔,很多人的确没办法产生了垃圾,只好随身带着,环游一圈,带回自己的家里。
其实,在日本家庭中,丢垃圾也是大事一桩。日本对垃圾从丢弃到回收有一整套详细的规定,其严肃性、严谨性已上升为法律条文。家庭丢弃垃圾要在“指定日期和指定地点”,由专门垃圾回收业者,进行收集和分解。若想扔掉大件家具,非但不能有偿回收,反倒要交出1000日元的大件垃圾处理费。这也是为了督促市民,尽量减少生活废物。
回想国内,无论景区、街道,垃圾桶可不少,如边境岗哨一般,可谓“三步一哨,五步一岗”,可是地上的垃圾,还是堆积如山,纸屑飞扬,果皮横躺。而看这没有垃圾桶的日本,却地上干干净净,无积水横流,苍蝇乱飞。两相对照,我有些纳闷。
垃圾的产生与垃圾桶的多寡有直接的关联——这,是我以前一直固有的观念,甚至,我在教授学生的时候,谈及改善小区乱扔垃圾的时候,还侃侃而谈,告诉我的学生,多方垃圾桶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关键。现在,我才觉得我是错误的,其实,地上垃圾的多寡与垃圾桶没有直接的关系,法律的规范和环保意识才是事情的关键。
1994年广岛亚运会闭幕式结束后,6万日本人起身离开体育场,没有留下一片垃圾。次日,美国媒体惊呼,这是一个“可怕”的民族。
4
在京都,见到了很多古旧的房子,典型的日式建筑,褐色的屋顶,三角的屋脊,窗户写意这这个国度小的特色。矮矮的建筑之中,也不乏高大的现代建筑,但是你不觉突兀,入眼的,而是一种历史和现代和谐的糅合。
其实,这些房子并不特别,最特别的是,你看不到这些家建筑外挂的空调,也看不到阳台晾晒的衣物。日本这个岛国,气候与广东比较相似,一年之中,高温天气也不少,甚至有些时候,夏天的气温也能达到35度以上,这么热的天气,如果不用空调,有些说不过去。日本经济发达,人均收入换算成人民币至少在1万元以上,但至少日本国民不会奢侈到日日把衣物放到洗衣店去洗的地步。这样一想,就更对这好奇了,睁大眼睛看着窗外,想发现他们挂着的空调和晾晒的衣物。
一路旅游大巴在街道穿行,还是没有发现。甚至在没有用中央空调而事实用挂式空调的酒店,我也没有发现外墙悬挂的分体式挂机。最后,还是导游给我解开了谜底:日本的民用住宅的空调外挂机,一般都放在阳台之上,有些民宅没有阳台,就会在外面专门建有放空调外机的阁楼,一般外面也是看不到的;而他们的衣服,实际上也晾晒在阳台,只不过,他们的晾衣架,一般不会高过阳台,这样在外面看去,你是看不到他们晾晒的衣服的。
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说不出了所以然来,只知道,这样,他们的建筑看起来漂亮多了,没有杂乱无章,而是整齐划一。日本人是一个有“耻”感的国度,他们的“耻',是不为别人带来麻烦,不为别人带来麻烦,就尽量将自己做好。当然,他们却没有用“耻”来正确地对待历史。
5
刚从成田机场下飞机,就有一辆日本本地的旅游大巴来接我们。旅游大巴是全新的——其实比新的还要新,车轮没有一点污迹,没有一点灰尘,车轮中间的轮觳光亮得可以当镜子用,车窗的玻璃也是透亮而干净,一尘不染。我以为车是新的,但其实不是,这已经是一辆服役三年的旅游大巴。
以为放行李还要像国内一样,需要自己亲自动手,便忙不迭地把拖箱拖至车厢中间。这时,一位身着蓝装的人却连忙跟我招手,手指指我的行李箱,然后又指指自己。导游在一边指引:行李不需要自己放,司机会帮你搞定!这才明白,这着蓝色工作服的是司机。还有人不放心,仍坚持自己要往车厢里放行李。这是导游急了:别这样,你这样,不是帮助别人,他分内的工作被别人做了,他以后就得丢工作的,这样做,是藐视别人的工作,帮倒忙!
上了车,见到的陈设虽然不奢华,但是却处处细致入微,小小的座位后面,有装垃圾的塑料袋和网袋,有可以放下来的隔板——是旅客就餐时使用的,有一个不锈钢制作的放茶杯的架子,不用时可以收回,有一个挂钩,可以挂一些衣物或其他的小物件。路上所见,都是这样的车,车轱辘崭新,车外壁崭新,车窗透亮得一尘不染。当然,不一定这些车里面没有新车,但是这样的新,的确令人咂舌。车行路上,没有超速,也没有像出山的猛虎一般,拼命往前赶,而是四平八稳地,不急不徐,不急不躁都驶向前方,一切看起来,秩序井然。想起国内的车,一个个灰头蓬面,车轮上灰尘堆积,黄泥累累,想起国内公路上的嘈杂、急躁,我甚至怀疑者眼前的一切——是不是真实?
兜转了几处景点,一路所见,也是这样,没有大声喧哗的,缓缓地走着路,静静地看着风景,即使在购物区,也没有震天的喇叭声,也没有那种焦躁不安的拥挤。晚餐时的自助餐厅的日本人,也很安静,默默地排队取餐,然后回到自己的位置,慢慢的吃着,小声地交谈。
下了车,没几分钟,行李就被司机从车厢取出来了,一行行,排在路边。看看自己的鞋子,还是如刚刷时的一样,干净,没有一点灰尘。
一路上,很舒适,这舒适,并不是奢华堆积而带来的快感,而是那种干净、细致、宁静而带来的快乐!
6
在酒店遇到一群进餐的日本学生,因从事教育工作的缘故,便不顾礼貌不礼貌,一路观察起他们来。
他们应该是一群中学生,脸上充满着稚气,下巴上抹着淡淡的毛茸茸的胡须。安静地走到餐桌边,便轻轻地拖开了身边的椅子,没有发出一丁点的声响,坐定。随行的老师也坐了下来,讲解了两句,然后,学生起身,轻轻挪开椅子,没有人号召,就自然地形成了一排,走到放食物的柜台,取盘,拿食物,井然有序。
我以为拿回食物后,学生应该是大快朵颐了,没想,并不是!他们并没有立即拿起碗筷就餐,而是一个个双手下垂,端坐在桌位之上,同桌的那位教师不知说了些什么,满桌的学生双手合什,口中念念有词,好像是基督教的祈祷词!我想,这一下应该就餐了,可是还不是,他们端坐在那里,眼睛注视着桌子里坐着的老师,好像等待着什么!我仔细观察,这时,老师拿起了筷子,随后,学生也拿起了筷子,一桌师生,才开始慢慢地吃起饭来。——原来,此时学生的等待,是让老师先吃。
这个细节让我惊讶了很久!我对这种师道尊严的苛刻和严谨并不敢苟同,但是,我确赞赏这样的教育,它并没有停留在表面,没有喊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贯彻了下去,贯彻到了生活之中,并且上升为习惯。我们也同样在进行相似的教育,但是,口号是喊了,计划是做了,但是,结果是怎样的呢?“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成了我们教育的常态,学生的习惯,今天又了,但是明天确没了!
在日本街头,旅游点,还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幕:两三岁的孩子,手上拎着包,或背上背着包,而家长的手中,空空如也。这在国内,对于中国的家长,几乎难以接受,但是,在日本,却是常态,甚至,幼儿园的开学那天,你见不到一个帮孩子提包的家长,只能见到满手大包小包的学生。据说,日本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妈妈准备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包。有装书的、装毛毯的、装餐具的、装衣服的、装备换衣服的、装换下来衣服的、装鞋子的等等,有的幼儿园,甚至要求所有的包都要妈妈一针一线地缝制出来。幼儿园和家长教育孩子们,要把自己的个人用品分门别类地整理好并放在统一的地方,从小开始锻炼做事的条理性,养成终身的习惯。我不知道日本人是不是有教育的先见之明,一个个小小的岛国,居住条件有限,这种收纳的习惯对于他蜗居一室的日本人会不会帮助,这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日本人的垃圾精细分类,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如果没有对整理和归类的不厌其烦,我想他们做不到这么好!这,应该是与他们小时候所受到的教育息息相关的。
教育,应该为孩子的终身负责,也为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负责,难道不是么?
7
在酒店的大堂,常常会排放一些宣传单张,不知是有意或者无意,每次,我总喜欢取下“阅读”一番。虽然不认识日文,但其中多多少少掺杂着一些汉字,半猜半蒙之间,总会看懂一些。看得多了,我才发现,这些宣传单张,一种是介绍旅游景点的宣传单张,一种是传统文化活动宣传单张,单张上,经常有些图片,有一群人穿着日本传统和服,游街祭祀的;也有身着仿若中国京剧服饰,表演的;有摆满插画,进行插画表演的。凡是种种,都与日本的一些传统的节日和习俗相关。
车行大阪,我也在夹杂着汉字的日文中,发现了一处“绯句保护协会”的牌匾。对“绯句”一词,也不算陌生,我知道这是一种讲究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对仗的文学样式,有些像中国的诗歌。但看到日本人挂着牌,成立一个协会去保护这种文学样式,我着实有些惊讶——一种来自中国的文学形式,在日本生根、发芽,成了日本的文学样式,外借的文化,日本人没有把它抛弃,而是认真地去保存、延续。无独有偶,当天无聊打开电视,也在日本的电视台中看到了采访一位日本“绯句”诗人的纪录片,当主持人念起“绯句”时,那节奏,那音韵,让我仿佛回到了唐诗的意境之中。
日本的文字改革起源于明治年代,但是由于汉文化植根历时旷久,一直到现在,汉字仍然是日本文字中主要文字,虽然读音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漫步日本街头,入之眼帘的几乎是汉字,如果是一个中国人,只要识字,几乎上都不会迷路。虽然是借来的文化,也是糅合了世界文化而形成的传统文化,日本确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的保护不遗余力。例如,日本全国各地从繁华的大城市到偏僻的乡镇,几乎都建立有保护他们地方的文化遗产的民间社团组织,像“狮子舞保护协会”、“花祭保存会”、“田乐保护协会”等,这些地方性和民间性的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可以说发挥了核心、骨干和社会动员的作用。在日本的丰桥市,有一种民间祭祀活动叫做“鬼祭”,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国家的“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其“所有者或管理者”即为“丰桥鬼祭保存会”。旨在祈愿地方安泰和繁荣的“鬼祭”,每年2月11-12日定期举行,参加的街区居民很多,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正是所谓的“丰桥鬼祭保存会”,每年快到“鬼祭”举行的时候,他们就会再繁华的新干线丰桥站的大厅竖立起“鬼祭”的标志广为宣传。
甚至,为了保护传统的文化,日本政府还修改了《教育基本法》,至规定国民要热爱“乡土”;在日本的教育大纲中,还列入了教育孩子“尊重和维护日本传统文化”等内容。正是由于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良好合作,才促成了全体国民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局面。换言之,现在,他们基本上形成了国家、地方自治体、各种社会团体、文化遗产拥有者和全体国民一起保护的格局。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我们的社会越发前进和发展时,越应该回顾过去,保留我们民族和社会优良的文化和传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前进,更好地反思。我相信所有的中国人都不愿意看到,端午节在韩国的热闹,陶器的起源地变为了日本,孔子成为别国的圣人,其他的国家一个个把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文化拿去申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