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每个孩子在生命的最初都是一张白纸,关键是看父母给他图上什么颜色,所以家庭的教育方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教养问题。
前些天看到一则新闻,一个妈妈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儿子大学毕业也很快就有了工作,可是他每干一个工作不到一个月就会辞职,总是抱怨工作累,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受不了。连续连年孩子一直赋闲在家,要么是上网打游戏,要么是用妈妈的工资出去消遣。对于妈妈的指责,他振振有词说“如果你不能养活我一辈子,你为什么从小对我那么娇惯?”
为人父母的,看了这则新闻会不会觉得很心酸?倾尽自己的全力去对一个人好,难道真的错了吗?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风,所以竭尽所能给予他们自己能给予的一切,却忘了,对他们性格的培养才是人生最重要的。
德国人对孩子的要求很严格,从小就让孩子体验挫折的感觉,且对孩子说:你要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中国的家长则把大部分该孩子承担的责任留给了自己。所以造成孩子明明是自己的责任却毫无担当的推给了妈妈,比如忘记拿书包,,他会说都怪你忘了给我拿,害的我被老师骂。受到谴责时,你连声道歉,为的就是让孩子少点愧疚。
这就是过分愧疚型
你对孩子疼爱到极端,你是否感觉到疲惫,而这种付出长此以往不但得不到回报,反而会让孩子养成推脱责任,找客观理由的品质,无法承担大的责任,也势必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很多爸爸妈妈把孩子听不听话当做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在很多妈妈眼里,孩子随意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就是“叛逆”。所以现在更多的孩子成年之后仍然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所有的话都听妈妈的,成了名副其实的“妈宝”。
而第二种父母就是过于强势型,他们有一个很自私的行为,就是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强加上孩子身上,甚至有一些工作上不顺心的家长把后半生全部的经历都放在孩子身上,为了让孩子按着自己的想法发展,把孩子的心里,生理状况都抛到一边,不管不问。孩子很难活出自我,所以他们会觉得很迷茫,就会更加的依赖父母,长期以来变成了恶性循环。
第三种就是热衷攀比型,达到升学考试,小到吃喝拉撒等生活中的琐事,中国妈妈总是要拿出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一比,买什么文具,上什么补习班,甚至比比自己的房车,只要是能拿来比的,都会拿出来。而除了物质,最重要的就是成绩的攀比。不知不觉中孩子成为了别人的参照物,成了你攀比的砝码!渐渐的孩子的眼里也只有了分数,吹嘘,却不懂得学以致用的道理。
第四种是孩奴型。孩奴是近年流行起来的热词,意思是父母一生都在为孩子忙碌,没有了自己的生活。而也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
试问你有了孩子之后,是否还有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时间呢?很多妈妈为了孩子推掉了单位组织的旅游,饭局,甚至放弃原本辉煌的事业。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这样做首先会增加孩子的愧疚感,其次失去了生活重心的你,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孩子身上,孩子的个人空间减少,压力会增大。再次榜样的力量远远大于监督的力量,长时间的监督会让孩子生出逆反心里。
第五种就是过于担心型,很多妈妈自从有了宝宝之后精神都高度紧张,生怕孩子冷了热了。感冒了都吓得半条命都要丢了。
对孩子的过分担心是妈妈脑子里永远无法摆脱的绷得最紧的一跟弦,身心俱疲。其实与其担心不如给孩子积极的暗示,和正确的引导,告诉孩子应该怎么躲避危险,比自己每天都紧张的要死要强的多,而且孩子会更健康,更优秀,你总是给孩子不好的暗示,孩子可能真的会往不好的方面发展,整天精神紧张,敏感多疑,焦虑不安。
第六种操劳过度型
你深更半夜的洗衣服,天不亮就起床做饭,送孩子上学,全程为孩子整理书包,背书包,孩子在一旁轻松自得。你把好吃的全都留给孩子吃,而孩子从此以往便不会想到自己的父母,他觉得你为他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你的爱,让他变的麻木,而自私。
所以说这样对孩子你是在害他。
要想培养出优秀乖巧的孩子,请让你的孩子学会自理,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让他学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的事情。
人生漫长的路要靠他自己走,困难也需要他自己解决,尤其是男孩,作为一个未来的男人,吃苦耐劳是他的立世之本,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他注定难以面对日益紧张的社会竞争。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挫折,是为他们将来的人生走的更平稳顺畅加油充气,让他们踏入社会后,在风雨中,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当妈的路上,你中枪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