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结束,经历了一系列紧张而又刺激的查分,填志愿,并被理想院校录取后。我开始了长达两个月对大学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新室友会是些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会相处的好吗?”,“大学老师会怎么样呢?”……,我是个想法很多的人,经历了一部一部校园剧的洗脑,我总幻想着大学的生活一定是精彩纷呈而又充实美满的。寝室的四个人应该会关系好的像姐妹吧,我暗自幻想;大学一定要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我暗自立下目标;大学要不要竞选学生会呢?我暗自苦恼。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报道的那天,父母陪着我,看着窗外的风景,我不禁湿了眼眶。18年来的第一次出远门,让我这个从小呆在父母身边被溺爱着的‘小朋友’破了心里的一道防线。上大学好像也不是这么好,我突然这么想。
到了学校门口,一路一路的新生,一波一波的新生志愿者,一排一排的车辆无不喧嚣着这个严酷的夏天,是的,一下车汗水早已浸湿了单薄的短袖,但也觉察不到热了,因为学姐学长们似乎比这正午的太阳显得更热情。很快在学长学姐们的带领下,我顺利的找到了自己的寝室,并且是两袖清风,行李已然被学长学姐们争着拿了过去。我连连道谢,观察着一览无余的寝室,心里涌上了小窃喜,似乎还不错。
一番简单的收拾,赶着去和父母吃一顿‘最后的午餐’,一路上父母很高兴,洋洋洒洒的跟我诉说着他们刚从四面八方打听到的小道消息,然而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整顿午饭我低头不语,这样是不对的我知道,可是我怕我一说话忍不住哽咽,破坏了这喜悦的气氛。终究是小孩子气,父母再次送我到校门口,朝我挥挥手,说:“赶快进去吧。”,顿时眼泪夺眶而出,我本挽着母亲的手挽得更紧了,我低头不想让父母看到,但又怎能看不到?熙熙攘攘的人流里我显得格格不入,我背过身,想与这一路的欢声笑语划清界限,可我做不到。父母向来是了解我的,把我拥进怀里,低声安慰着,不忘告诉我,以后是大人了,可不能轻易落泪。但我后来才得知,在后来回去的路上,父母也曾哭的像个孩子。
一个人了,这下是一个人了,不由得心生孤独。在走向寝室的路上,我暗自排练着第一次见舍友的场景,好在在一连通标准化的自我介绍后,原本尴尬的寝室氛围有所缓和。
四个人,四座城,本以为会展开一段大学佳话,但好像我错付了。我喜欢成群结伴,喜欢和同学一起吃饭,喜欢和人聊天说地,但似乎我的室友们并不喜欢,她们个性鲜明,面对不喜欢的事物会勇敢的说不,所以在我多次邀请下,得到的是“你自己去吧,一个人去有什么?”。自此我不再刻意去维持表面关系,或许你问我最开始会不会有落差感,答案显而易见,但我很快发现我们寝室确实很微妙,每个人都保持的原有的客气和原本的陌生,你上课快迟到了不会有人喊,上床时东西掉到了地上不会有人捡,室友晚上很晚回来不会有人问………,起初我似乎觉得这难道是大学寝室?
我跟父母抱怨,和高中的朋友倾诉,再次觉得孤单,为什么会遇到这样一个寝室?想不清楚也不想再想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由对别人寝室的羡慕慢慢转为了对自己寝室的满足,倒不是后来我们的关系变得多好,而是我真实地意识到这样的寝室也没什么不好。
想必大家读到这里会觉得我是在说我们寝室有多么冷漠,有多么不尽人意了吧。也许我这么想过,但只是一小段时间,因为我发现我有很多时间去做我自己的事情,我不会去纠结周末是和室友出去玩还是去泡图书馆,我不会徘徊于是和室友聊八卦还是赶快做完今天的家庭作业,我不会勉强自己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我看似确实很孤单,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课坐最后排,一个人干自己喜欢的事,但我其实也并不孤单,因为我开始发现我们寝室每个人的闪光面,虽然看似交谈甚少,但在真正需要帮忙的时候,大家也不会推脱。我依旧和父母以及高中同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偶尔和朋友周末聚聚餐,打卡旅游景点;我依旧一个人坐在教室的角落,但这并不会影响我上课;我依旧没事一个人去自习室,去一遍一遍的预习和巩固学习的知识。我甚至于感谢这样的机会,让我能够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思考自己,无所顾忌。
有人说大学孤独是一种常态,但我想说孤独不是一种常态,一个人才是常态。一个人并不意味着孤独,内心的充裕远好过外表的充实。
在这里借房琪说过的一段话:我们终其一生,不是为了要满足每一个人,而是要找到同频共振的那一部分人。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总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或许沦陷于此,或许想逃离于此,但如果这都是你成长的必经之路,不如换个角度,享受于此。
我很享受现在的生活状态,我依旧是很喜欢和人成群结伴的人,但我也欣然接受一个人的状态,在不同的环境换个不同的生活方式,或许能让你发现更多生活中隐藏的惊喜。
大一俨然过去,细细回想,唯一的缺憾并不是没有找到可以结伴的人,反而是社恐的自己错过了很多自己想参加却又不敢参加的活动。
谨以文章回顾一下短暂的大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