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哪些细节不能忽略?哪些细节应该放手?
这是桐桐妈的第2篇原创文章
作者:桐桐妈(房欲飞)| 教育学博士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现供职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上海百佳阅读推广人,育儿专栏作家。上刊文章500余篇,著有《读出一个好宝贝》《爱出一个好宝贝》(修订版)等。
图片:来自网络,感恩分享的网友
家庭生活中,亲子之间日复一日的相处,往往会让彼此因为过于熟悉而不那么在意自己的举手投足带给孩子的影响。然而,细节虽然看起来没啥学问,实际上背后却是我们的儿童观、教育观。
比如,孩子玩沙画的时候,有的家长会事无巨细地指点孩子,什么颜色应该涂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铺沙子,孩子一旦做的跟自己期待的不一样,就会批评甚至责骂孩子。
也有的家长,就会给孩子充分的自主发挥空间,即使孩子把太阳涂成绿色的,把沙子弄出边框,也不会指手画脚,孩子有做的好的地方,还会及时鼓励。
这两种不同的教养细节,折射出来的就是不同的儿童观教育观;在前一种家长眼里,孩子更像需要塑造的容器,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能有自己的主见和成长节奏,后一种家长,则把孩子看成了发展中的人,一个独立的生命和个体,值得尊重。
所以,教养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细节背后教养观念的觉察,不让自动化思维伤害到孩子。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家庭教育中,尤其如此。为什么这么说?
这是因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学校教育是经过设计的、制度化、系统化的,老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有限,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正向的、规范的、专业的。
家庭教育却不一样,它往往是随机生成的,即使其中不乏目标性、系统化的设计,也往往充斥着大量不可预期的细节,而且,父母与孩子在朝夕相处的,期间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有意无意的教育。
俗话说,“每个家庭出来的孩子,都打着那个家庭的烙印”,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家庭中的亲子日常互动细节,就是自动生成的教育力量,决定着孩子的价值取向、发展方向。
有的朋友看到这里把细节说的如此重要,可能会担心关注细节导致过度教养,成为“直升机父母”。实际上二者之间不是线性的关系,会不会导致过度教养,要看你关注的是哪些细节,关注的方式是什么。
如果你关注了不该关注的细节,事无巨细,整天唠唠叨叨,对孩子来说,就是让人烦躁的直升机父母。反过来,如果你关注的细节是对孩子成长有帮助的,杠杆性的,反而能促进孩子的成长。
那么,教养过程中,哪些细节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不应该忽略呢?我自己体会下来,至少有五种细节不能放过。
一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方面的细节。
也就说,你日常待人接物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即使不是直接指向孩子教育的,也应该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以防自己在孩子面前做了不当的示范。
因为孩子是偷学大师,她在接受你的教育影响时,往往不是听你怎么说的,而是看你怎么做。
比如,如果你是一个爱读书的爸爸妈妈,即使不天天盯着孩子读书,孩子也很容易爱上读书,因为她会通过你的行为建立一种意识: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
反过来,如果你没事就刷手机,看似一个不起眼的小行为,却可能让孩子习得这样的习惯。
二是跟孩子沟通互动时的细节。
孩子在跟你讲话的时候,你有没有注意倾听?你批评孩子的时候,有没有上纲上线?是否做到了对事不对人?孩子跟你分享学校里的八卦时,你是不是总忍不住去评判对错?
这类沟通细节,处理不当,长期积累下来,就会影响你跟孩子的沟通质量、关系质量。
有的家长会说,孩子现在什么话都不愿意跟我说,我都被嫌弃了,如果不是你管的太多了,就要反思一下,是否孩子曾经喜欢跟你说的时候,你心不在焉没有做到充分的倾听。
三是如何处理孩子感受的细节。
当孩子有了情绪,大哭大闹、大吵大叫的时候,或者悲伤难过了,你是怎么处理的?你是很不耐烦地制止孩子哭闹,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还是愿意倾听和共情孩子?
你做出反应的方式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会让孩子内化你对待感受的方式,孩子能不能接纳自己体验到的各种情绪,能不能跟各种情绪和平相处,还是会因为产生负性情绪就变得很挫败,这些都关系着孩子今后获取幸福的能力。
四是表达爱的细节。
爱能给孩子安全感,但不要觉得只要你心里爱孩子,孩子就会感觉到,爱是需要随时表达的,甚至可以制造一些小仪式的。
比如,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对孩子说“妈妈爱你”?
批评孩子的时候,是否先让孩子确认了你的爱再去就事论事。比如告诉孩子“爸爸爱你,可是你做这件事的方式,爸爸觉得有点不妥”?
你有没有注意经常给孩子他需要的拥抱,尤其是男孩子?等等。
这些细节,看起来可有可无,不能当饭吃,实际上天长地久,却决定着孩子对爱的感受,甚至影响着她的自我价值感。
五是陪伴的细节。
陪伴孩子的时候,你是心不在焉的,刷着手机偶尔瞅瞅孩子的,还是全心投入的。不要以为你刷刷手机孩子不会在意,实际上孩子虽然小,对这类行为却特别敏感。
有一次我帮朋友带一个小宝宝,带的时候我就把手机收起来了,认真跟她聊天,她就跟我说:阿姨你真好,你知道吗?我的妈妈天天做家务,我的爸爸天天玩手机,就是没人陪我。听的我心里酸酸的。
说完了应该关注的细节,我们再来看看哪些细节不应该过度关注,我觉得至少有三个细节领域应该给还自己留点成长空间。
一是没有原则是非的细节。
比如孩子是喜欢蓝色的衣服还是红色的衣服,喜欢穿两只不同颜色的袜子出门等等,最好不要多加干预,因为这是没有道德意义上的是否对错的,不妨尊重孩子的偏好。
二是孩子自主做事时的方式细节。
对于那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最好允许孩子用他自己的方式去做,哪怕他做事的方式跟你的不一样,甚至的不科学的,弄巧成拙的,只要没有危险,最好也不要妄加评判和干预。
因为保护孩子的自主性比符合你的心意更重要,孩子也需要在不断的试错中找到更有效的方式,不要剥夺孩子尝试的过程。
三是孩子的学习。
我觉得一定要从上学第一天开始就跟孩子明确,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是我们的事情,不要天天围着孩子的学习转,允许孩子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
我们可以教孩子时间管理的方法,也可以陪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但最好不要事无巨细管的太紧,尤其是中小学生家长,不要一看到孩子在那里听音乐闲玩没学习,就觉得好像是自己督促不到位,是自己的失败。甚至因此就天天唠叨孩子,其实这样是很容易事与愿违的。
因为你的唠叨和催促,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压力,不仅容易让孩子产生“战斗-逃跑”反应,还会让孩子在压力之下释放更多皮质醇,时间长了都要损伤他主管记忆的海马体的。樊登老师在讲《自驱型成长》这本书时,就给了家长一个 建议:
如果你觉得围绕孩子的学习过分唠叨不是什么大事,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假设你的领导天天对你的工作唠唠叨叨指手画脚,你是什么感觉?会不会压力很大很烦躁?
假设你每天下班一身疲惫地回到家,你的孩子就问你:今天工作中表现怎么样?有奖金吗?拿的奖金跟同事相比是多了还是少了?之类的,你也会火大的对不对?
很遗憾的是,这就是我们的孩子通常面临的日常。我希望我已经清楚地表达了我的意思。
一句话,教养无小节,细节虽小,折射的却是我们的儿童观、教养观。只有我们当父母的心怀谦卑,多学习发展心理学知识,丰富自己的教育常识,并保持自我觉察和反思,才能给日常的教育细节注入能量,推动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