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
它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的思想。
《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本原。
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2012年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引用书中名句“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以守信约。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任材使能,所以济物"。这两句话是我在《素书·求人之志章》中最先看到的话,同时印象也最深刻。
"博学切问"这句话看着让人亲切。
它让我想到我高三那年教室外挂的那些名人名言。那时候每天来来往往,都会看着这些话语,还是很期待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激励后来者的一员。
吼吼,有些夸大了。
"任材使能"这句回看到自己。
我呀,曾经多少次都需要渴望有一个像我一样懂我心思的人来主动关心我,照顾我的情绪。总觉得,领导或者他人都应该懂我哈。
后来才明白,你不说,人家怎么也不知道你要什么,你不做,光等着,人家也不会知道你会什么。
等待就是索取,等待就是自己和自己较劲,还没成果。看,多费劲儿。
最近慢慢意识到,"天生我材必有用",不但是为他人用,也是为自己用。既然如此,那就主动一点。
自己主动了,发挥了才能,也会有识人任材的才干,才会更好的托举他人,让他人更好地发挥他们自己的才干。
嘿!我觉得,这是我这套笔记里,做的最有意味的一页。
其中的每个字,书中都有解释,比如:
短,莫短于苟得。
幽,莫幽于贪鄙。
危,莫危于任疑。
败,莫败于多私。
所以具体每个字说的是什么,有兴趣的话,翻书去。
吼吼,多么狡猾的银~
这是我这套笔记里,我觉得最美,同时对日后的助人工作很有价值的一页。
《素书·遵义章》中有很多警句,要想完整表达很难。
同样我选择了一句概括的话做介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古代先贤的智慧啊,就是这般若隐若现,跨越千年,都在指引着我们。
其实画上的那句话最打动我的是咱们"非权利领导力"课程中第二阶段助教、第三阶段学员或督导的状态就很想这两句话概括的那样。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
我理解是,忽略自己而去指责他人的过时的人,他的治理不会得到好的效果,人家不会听他的。
我们第二阶段的助教不也是这样吗?我们的要求是"言行一致",处处以身作则,用行动去影响学员。学员一旦状态不好,就反思自己,开工自己,时时刻刻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如此来影响学员,助力他人突破。
只有高标准对待自己,他人才会理解我们。只有高状态去呈现自己,他人才期望自己也拥有这样的状态。
人们的改变,一方面是逃避痛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追求更好的自己,追求完美的幸福。
所以,助人者,要自律。
"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咱们的第三阶段课程,虽然是主抓个人的"事业、家庭和个人健康",但其精髓不是去做事,而是透过事做修身。
它是透过生活中的具体成就事件来进一步稳固过往训练中形成的有效行为模式,让自己从一个穷困的"受害者"走向内心富饶的"负责任的人",从缩在生活墙角的"索取者"转变为活在阳光下的"付出者",从只关注自己的"自我者",到格局更宽广的"领袖"。
这个过程必然是要求学员和督导,推己由人,格局更加宽大。
如果继续只想自己,那就要被排斥,被疏远,甚至被抛弃。
这章让我想到了《素书》对于当代人的价值。这本书相传成书在秦朝(前221-前207),距今也有2千多年的历史了。
时间虽久,但现在回看它,还觉得书中很多内容都发人深省,指引着我们工作和生活,大抵原因无外乎"人性",或者用书中所说"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人性就是如此,不要去违背它们,而是去利用好它们。
用通俗的话语了解人性,这也许是《素书》对于我们今人的价值吧。
春节读书,一起幸福分享•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