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入行业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一个道理,这是一个吃青春饭的行业,过了35岁以后就需要另谋出路了,35岁的程序员不好找工作等等一系列的话。
媒体也时不时的报道一些大龄程序员被裁后走上了极端的道路,从楼上一跃而下告别了这个竞争残酷的世界,告别了依靠他生活的家人。
其实不光是程序员35岁以后职业生涯开始下滑,其他各行各业也都是如此。
在城市里,你见过三十多岁的大叔站在那里给你理发?你租房时又见过多少35岁以上的中介?你做飞机的时候又见过几个岁数较大的空姐?曝光度最高的演员行业,女演员一过了30岁,就再也没有办法演女一,只能给年轻女演员演长辈。
明道参加《演员请就位》时说道这两年很少有人找他拍戏,即便是有戏也不再是男一。黄晓明也遭遇了职业生涯的危机,跟明道的遭遇也是如出一辙。女演员就更不如说,娱乐媒体上早就见怪不怪了。
任何一个行业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不断涌进行业的新生力量会挤掉你在职场中的优势,让你越来越边缘化,这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也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你无法跟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拼体力,无法跟他拼加班,他们孑然一身,了无牵挂,他们可以把工作当做全部,而三十多岁的男人有了更多的家庭的负担,工作变成了一个挣钱的手段。
或许有人会说医生这个行业还是比较好的,岁数越大越吃香,但是你们知道医生经受着怎样的压力么?想要在医生这个行业走的更远只有不断的进修,读了硕士读博士,还要体会工作的压力,医患的矛盾,家庭与工作的冲突等等一切一切。
郭德纲先生形容相声行业有一句话说:相声的门槛是在山脚下,很容易就进去了,进来之后还得往上不断的爬。
这句话不止适应于相声,还适应于程序员这一行。入门真的很容易,你的学历,你的一切可能都不重要,你只需要花个把月的时间学习一下就能找到工作,可是进来之后才发现有无数的坡需要爬。
如果不想被边缘化,被新人冲击掉在职场的地位,除了努力别无它法。这个社会就是这么残酷,要么努力,要么出局。
想要在职场生涯中走上人生巅峰,就必须努力,就必须吃苦。
也许有人会说,我很能吃苦,谁还没有吃过苦啊,我当初怎么样怎么样的巴拉巴拉一堆,为什么还是过不好我的一生?
吃苦不是说日子过的苦,生活过的苦,而是说对于一件事情长期聚焦的能力,而是为了一件事情能够拒绝无用的社交,为了一件事情能够不断调整自我的能力,是能够忍受这个过程中的不被理解和孤独。很多人更愿意吃生活的苦,因为这些苦是现阶段躺着什么都不做,未来就能给我们带来的,而奋斗的苦,更需要我们一个人勇敢的迎上去。
看那些娱乐圈的常青树,看那些互联网界的大神,哪一个不是拼命三郎,哪一个不是拥有着令人折服的学识,哪一个不是在一个行业无人能够望其项背。
如果你在职场生涯中有以下三个行为,那么请赶紧跳出来。
沉溺于“轻易获得的成就感”的工作
有意无意的寻求用很小付出获得很大回报的工作,哪怕这样的工作只是体力劳动,只要能够迅速的完成工作。这种行为会让自己无法在工作专业的深度上走的更远,习惯于待在工作的舒适区,只会机械的重复,然后骗自己过的很充实,并且容易自我陶醉。加班到很晚,发一个朋友圈秀一下,感动一下自己,也感动一下老板。殊不知,只有跳出舒适区才能迎来能力的飞速增长。那些舒适区以外的内容才是自己最迫切需要的。
只接收“干货”,不思考过程
只愿意收集各种干货信息,朋友圈里看到一篇文章特别好,讲的非常有道理赶紧收藏;微信群里看到一个段子很有深意,赶紧转发并写下几行煽情的文字。却从来不愿意,真正的拿出来时间阅读一下书籍,了解一下这些文章背后的故事。
干货只是只不过是对人生知识的精华,不了解这些干活是怎么得来的,不了解这些干活的来龙去脉,永远也无法体会到其中的精髓,无法真正的学以致用
习惯用阿Q精神麻痹自己
阿Q的精神胜利法则:习惯拿别人不擅长的东西和自己擅长的东西别叫,从而获得成就感,忽略别人的闪光点。从来都是严于律人,宽于待己。两个标准办事,别人的成功就是运气,自己的成功就是天资聪颖与勤奋。遇到挫折就想要放弃,从来也拿不出破釜沉舟的勇气与困难死磕到底。那些比你走的快的人,是因为他们就是只有一个笨办法,遇山开山,过河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