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重要的事情,用语音信的方式写给自己了。而职业方面,今年刚好第三年,作为年总刚好合适。
12月的时候在北京独立策划了一次培训论坛,和两年前做实习生只是安排行程不一样,这次从议程安排到内容,几乎是我独立策划的,从头到尾都很有策略性和思路的安排的策划,甚至让我找回了一点课程设计的感觉。(设计项目思路 提炼概念总结 提案邀请嘉宾的分享课题bla bla bla,把这些设计出来 再串在一起的感觉真的很过瘾)
论坛结束后,跑到长城公社的小树林里,抱着手机大哭了一场。阿媛说她基本是憋着笑又心疼的听完了我的呜咽。哭完了,还得继续往前摸索不是?
哭的原因,一方面是发现关于培训和教育,这条路上探索了三年,我却依然是个baby。另一方面 是深深厌恶着 一些束缚我的东西。
2014年从gap year毕业,被一颗小火星点燃,开始漫漫探索征途。一整年的实习时间告诉我课程设计是一件很有原则的,但是个人竞争力很低的事情。那么多课程教研的小伙伴,只要你有自己的理念,有创意就可以开始设计一门课程。接下来的事情交给悉心的打磨和市场宣传就好(年轻又青涩的想法, 初生牛犊的我),毕竟在市场中生存是头等大事。
2015年 自以为到了瓶颈,选择进入赛诺菲大学 开始接触企业内训,震惊于内训的标准化 体系化。也为培训师的门槛感到汗颜。它打碎了我先前对培训低竞争力的认知。它明确的要求培训师必须有专业的业务背景,或者可以让人信服的管理经验。而对于内容,课程设计也不再是随便发挥创意和植入理念。完成一次培训只是360度中的一个小环节,培训前中后紧密的跟进,辅导,数字化的分析和反馈也很关键。拿出有说服力的数据 证明培训的效果是头等大事。
于是,在抱着对自己工作能力极大的不满意的情况下(其实只是还没有上手适应),赌气似的用加班和硬扛,把每个专业的环节都一点点‘啃’下来。尤其是,数字方面极其不敏感还要做培训反馈分析,内部培训预算分析,培训前后数字对比分析。人际沟通向来随心所欲,却要最高频次一口气对接八个课程乙方;粗线条,大大咧咧,却要一个月做6场全国各地不同的培训 从发邮件到收课前作业,学员报账不能出一点纰漏什么的。
交这么些学费,虽然觉得必不可少,但至今还是会有点不忍心回顾……
所以培训是这样专业的事情?没什么发挥和创意。要标准化 要流程 要专业至上。甚至为了能够引导学员,要有相同的背景和经验才可以?这是大学传递的概念,一度和老板讨论,差点想要兜个圈子去做销售。
2016年 经历了大量培训项目的洗礼和煎熬。加上在培训专业性上初露头角,老板开始给我机会深入了解了内训课程一遍遍打磨和培训师认证到授课的严苛流程。
我想在这个时候,才算勉强入了课程设计的门吧。想想最初开始接触教育和培训时,浮躁 轻易却又很热血的样子,会有点想深呼吸一下的感觉。又羞耻又向往……
2017年 再次反转先前的观念,因为大量的和咨询以及外部课程乙方对接,认识各行各业的培训前辈,深深看到大学也只是培训行业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所以大学所描绘出的对于培训和课程设计的理解也并不是完全的。
在慢慢进入培训项目的内容和前端后。更多新颖的课程研发方式和授课模式也会不断刺激我重新考虑,一个好的设计师真的需要和学员有相同的经验背景才可以么?
所以现阶段,结论暂时进化成了,好的课程设计技能和培训技能应该是一种通用可迁移技能。把思维,技能,理念以一个独特的方式整合,设计,然后传递出去,最终让学员能够很好的感受,认知,理解最终认同内化的过程。多么有魅力和创造性的一件事?(我并不想成为一个刻板 严谨 权威至上的……)
而接下来,我应该不会像刚起步时那样骄傲,没有敬畏。也不会像在大学时候那样窘迫,自卑纠结于所谓的权威性。相反,我期待能够更加中正的面对这项能力。更何况,我也坚信自己在这方面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和长板。|。・㉨・)っ
唉……颠覆两次理解,至今不断更新着的我的职业方向啊。
其实2017年我有了很重要的两个关于未来发展的决定(这两个决定我和很多迄今为止算得上是我人生很重要的小伙伴分享过,索性得到了支持,特别感谢)。嗯,尽管在这个时间点,我很确定这两件事要拖延到2018了。但毕竟他们启动于2017,在2017年被好好探索和筹划过…姑且先这样鼓励自己一下吧,进度条不是100'%也不丢人。
2018年 最重要想做的事情是,是放下一些对专业性的偏执,回归一些最初接触培训时的生命力,能够更加“开放”,允许更多的不同观点,允许更多的可能性,不只是仅仅盯着一条规划的路径,允许更多的相处关系发生,不轻易错过任何一个小伙伴。
嗯,关于那些错过。无论是机会还是公司还是小伙伴,今后一定会以更好看的姿势站在你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