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很多很多人都推荐这本书,终于找了一天读完了。说实话,并不喜欢这本书,太极端,太分裂,太圣人,太理想化,对于人格不够成熟的人来说,误导大于启发,而且充斥着太多基于全能自恋的理论。
最讨厌的一点:本书一直在强调归罪。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把人生境遇归罪于他人和环境;按照阿德勒的理论,则归罪于自我的选择和懦弱。
作者/阿德勒的观点,以及对弗洛伊德观点的认知,都过于极端和分裂。精神创伤确实存在,但是人可以摆脱过去,也可以改变未来的自己!
我们要做的是归因。知道了原因之后才能很好的认识到自己为何变成这样,才能与自己或环境和解,继而更好的从现在开始改变未来的自己。
阿德勒不认可原因论的贡献,等同于对过去说“算了”。而阿德勒的目的论等同于精神分析中的自我防御机制,防御背后的原因即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两者没有绝对的好坏对立关系,我们都要去学习和探索。
如果第一次接触心理学就接触了这本书,的确会有颠覆性的认知和启发,但是更容易陷入到自我归罪的折磨中。
书中有很多很多观点是我非常不认同的,最矛盾的一个就是,心理学都在强调不要活在他人世界之中,并告诉大家怎样创造自己的世界,但如果“被讨厌”还需要鼓起“勇气”的话,说明你还是活在他人的世界之中。。。还是没有完成书中一再强调的课题分离。
学心理学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拥有健康的社会功能,这就包括与人的交往。完全不考虑别人只考虑自己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事实上我们不能做到完全无视别人,而我们需要掌握的技能是平衡其他人与自我的关系。书中大部分方法都太过于极端,不太适用于真实的社会关系。
本书中比较认同的观点是课题分离,理解好可以卸下很多精神包袱。
我所理解的课题分离,是假设你和其他人面对同一件事情,不管过程结果如何,你的思维情绪不会受他人状况的干扰,同样你也不会去干扰他人、试图对他人产生影响。你是你,我是我,你的事是你的事,我的事是我的事,哪怕我们面对的是同一件事。
建议有一定心理学基础的人,并且有了成熟思维的人看这本书。
当一个人研究透了自己,便会觉得人性是简单的,世界是简单的,更重要的是,不会再看轻任何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