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作为心理学读本,深入浅出地为读者们解读了关于不完美的前因后果,多个生动的案例仿佛画卷般缓缓在眼前打开,不由地让人随之沉迷并开始反省自己。
欣赏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到最终寻找到真正的快乐,这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也是书友们在阅读这本书时的逻辑主线,希望大家可以在读完这本书后都有所收获,才不枉费宝贵的阅读时光。
好了,接下来我们言归正传开始今天的早读内容,即本书第一章(第1-30页),请各位书友带着以下问题思考,并记得在讨论区里与书友们相互切磋哦!
1、你有什么坏习惯?
2、为什么你戒不掉自己的坏习惯?
3、坏习惯是否对你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困扰?你打算采用什么方法,从什么时候开始戒掉坏习惯呢?
被甜头儿惯出来的坏毛病
还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玩的一个游戏就是几个小朋友坐在一起相互说出对方的优点和缺点。那时候也不过四五岁的年纪,却至今清晰地记得最紧张害怕的就是别人说出自己的缺点,哪怕是流鼻涕、指甲长之类的琐碎小事,也会耿耿于怀很久。
现在想来,这也许就是人的天性中 “怕人揭自己伤疤”的小心思吧!于是,基于这种心理,人们渐渐习惯了为了维护人前完美的形象,从而不断地掩饰自己的不完美。
但是,伪装得久了,也有累的时候。此时,有些人还硬撑着,有些人则因为撑不下去而导致了心理问题,乃至精神问题。
其实,细想起来很多坏习惯也不是“一无是处”,最起码我们不能否认在某个阶段,某个时刻,我们还是挺享受坏习惯的。
正如作者武志红在本书第一章第4页中提到的案例,小刘养成拖延症的原因是来自幼年父亲的教育方式,即作业交得越早就越是挨批评,反而熬夜到最后一刻才交作业,就相安无事。
由此类推,小刘在工作岗位也沿用了这个办法,事实上,效果也不错,老板不仅不怪责她,反而表扬她工作努力。
此外,“立即满足”即愿望立刻得到满足,是坏习惯的第二个好处。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比如爱抽烟的人之所以戒不掉烟,是因为当他们困了、累了或者无聊的时候,点根儿烟问题立刻得到缓解了;还有就是一些孩子总是以哭闹的方式达到一些目的,因为每次一哭闹,家长立刻言听计从……
把恶习当成朋友来接受
既然坏习惯已经养成,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它呢?
“恶习的对立面是自控,”作者给出的建议就是自控不代表着要强行控制,反而要首先接受它,“因为一旦一味地压抑,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它会在日后发起反攻,压抑得越厉害,反击的力量就越大。
这也就是为什么胖子、酗酒者、网络成瘾者等人群在改变坏习惯时一而再、再而三失败的原因。”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很好地自控呢?事实上,真正能够自控的人是内心和谐的人,他们将自己内心的每一部分需求都当作朋友,这样每一部分都不会捣乱。
这样的人不是试图控制或压制一些缺点,反而总能从它们当中找到正面的信息。
所以,亲爱的书友们!从今天开始,不要再大喊什么“我一定要在一个月之内减掉10斤肉!”或者“我发誓我再也不抽烟了!”之类的话,听起来言之凿凿,最终可能会很快前功尽弃的。
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地接受现在的自己,或者说我们并没有清楚地认识自己。
在作者看来,要想实现克服恶习的承诺,首先要想明白究竟为什么我要这么做,然后接下来就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去尝试,效果应该是事半功倍的。
不妨带着心理问题积极生活
接下来,在本书第一章第15-24页,作者列举了人们经常会有的五个错误认识,即“我是天底下最不幸的”、“痛苦都是因为现在”、“用一切办法减少痛苦”、“我能控制我自己的一切”和“没有它我就一切OK”。
作者讲述了很多具体的案例内容,书友们可以自己翻开书边看边思考,并与自己进行对照,在此,就不加以赘述了。
总之,这一部分内容作者想告诉大家的是: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和问题,甚至有些人因此而引发了不少心理问题,比如心情低落、消沉,甚至自怨自艾,愤世嫉俗。
事实上,痛苦本身只是个信号而已,只是告诉我们,问题发生了,我们应该去改变。如果只是一味地努力降低痛苦、逃避痛苦,那就是在逃避问题自身,这并不利于心灵的成长。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首先我们要接受自己的心理问题,带着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然后打开心扉,理解他人继而接受自己。
最后,本章结尾处作者向大家推荐了一本帮助心灵成长的书《克服焦虑》,“因为这本书从关系的角度去诠释焦虑,而且诠释得非常精妙。”那么,究竟这本书到底有精妙呢?大家不妨去看看,也许会对读懂《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这本书有敲砖引玉的作用呢?
好了,今天早晨我们的共读时间到这里就结束了,各位亲爱的书友们也完成了这本书关于不完美的第一个部分——“坏习惯”的梳理,想想看,你的坏习惯是不是该克服一下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