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带女儿练完琴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位妈妈也是从琴行出来,气鼓鼓的从旁边经过,后面跟着一个四五岁的男孩,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哭哭啼啼的。男孩跟在后面一直在哭,突然就听到一声巨响,那个妈妈的拳头狠狠的打在了男孩的背上。走在旁边的我有些看不下去了,说了句:别打小孩了!她估计没听到,接连几次,下手一次比一次厉害。心想,刚练琴的时候不是满脸笑容,很有耐心的在教孩子的吗?怎么突然一下子就这么大的怒火,像个定时炸弹一样,说炸就炸了呢?背上砸了这几锤,男孩背上该会有多疼?是否会被打出内伤来不得而知。如果我是那个小男孩,内心该会有多么的痛苦和分裂啊?而对于一个四五岁小孩来说,除了嚎啕大哭,他还能做什么呢?
其实在中国大多数家庭,这种经常把小孩当成玩物一样随意打骂的现象是非常非常普遍的。过去传统的教育流行打是疼,骂是爱,不打不成才。一不听话,或一哭闹,不分青红皂白的上前就是一巴掌,简单粗暴,有丁点不如意,就将情绪发泄到弱小的孩子身上,孩子除了哭,面对各种委屈,惊恐,焦虑,伤心的负面情绪却无法表达出来。
越打,孩子越哭,孩子分贝一高,父母就越失控,越失控就打的越厉害,结果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叛逆,恶性循环。
经常听身边的人说,我知道发脾气,打人是不好的,就是不能自已,一听到哭声,就烦躁不安,像热锅上的蚂蚁在爬,于是就朝小孩一顿乱吼暴打,想停都停不下来。
打骂之后父母是很爽,打一两次小孩还比较容易包容原谅父母,可是长期下去,你一时的爽快会给孩子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知道吗?绝对会是毁灭性的灾难。
第一,长期遭打骂的孩子,缺爱,没有安全感,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第二,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熏陶",小孩长大以后就成了你,会跟你一样,对外变得暴躁易怒,情绪失控动不动发脾气,叛逆,霸道,对内忧郁,胆小懦弱,不自信。
第三,在关系里,有需求表示压抑,不敢表达出来,以后会倾向喜欢讨好别人。
这就是传说中养育的"祖传秘方"。
一个人的成长跟他的原生家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父母是孩子的情绪教练,父母言行举止和情绪表现会直接复制和传承给孩子。当父母自己情绪不稳定,能量低的时候,内在的低能量情绪就比较活跃,烦躁、焦虑、暴怒、挫败、愧疚、自责……
父母内在没安全感,焦虑,内在表现越不稳定就会需要外部环境越稳定,而只要发现身边的人或事稍有点偏离内在的期待,这时候就会有失控的感觉,于是一些负面的情绪就被引发。就会把气撒到身边最亲的人身上。因为内在没有足够的力量承载这些期待以外的事情发生。其实并不是小孩不好,只是因为自己能量实在是太低,能平静应对事情的能力太差,导致一点小事都可能发飙抓狂。
而此时如果父母没有任何的觉知,这种负向情绪就会一直蔓延下去。为了抑制这场灾难发生,学会情绪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发脾气前,保持高觉知状态,先来几个深呼吸。默念十遍:冲动是魔鬼!
如果你能在事件发生的时候,觉知自己的情绪,先做几个深呼吸,平静自己情绪,看到并放下对自己或他人的评判,火气上来,手下留情,告诉自己他只是个小孩,难道小孩有错吗?非得要打骂吗?默念冲动是魔鬼,那么你会发现,你的内心会更加稳定,不容易被一些事件勾出各种情绪。
接纳自己和孩子情绪,学会管理它
接纳自己的情绪,也接纳孩子的情绪。发脾气是可以的,小孩哭闹有情绪,父母允许他哭闹,看到行为背后的动机,与小孩共情。如果打了小孩,过后一定要及时给小孩道歉,把对他造成的创伤降到最低。像那位妈妈,可以这样安慰小孩的情绪:妈妈因为你没好好练琴,对你发脾气,还动手打了你,你很痛很伤心对不对?让妈妈好好看看你的背,揉揉他的背并抱抱他,对不起是妈妈错了,妈妈不应该动手打人。及时安抚孩子的情绪很重要!
学会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倾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表达的任何需求都是真实的没有问题的,家长要认可它,需求没有对错,我们可以100%满足他,确实做不到也可以拒绝他,真实面对而非粉饰它。尊重和尽量满足他的需求。同时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例如,孩子一回家就开始看电视而非做作业,有些家长可能马上劈头盖脸骂一顿,没做完作业不许看电视!赶紧先把作业做完! 小孩也是人嘛,他放学回来也有些累了,想看下动画片放松一下,等休息够了再做作业也是可以的。也可以约定看完这集就去写作业,其实只要家长好好讲话,小孩是很讲道理的。
总结:
① 面对一个未成年人,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为,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你必须把他当作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作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不管孩子多大,在任何时候,因为任何原因,都不要打骂孩子,凡通过打骂能解决的问题,通过态度友好的教育也可以完成。
② 教育小孩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节奏,要学会耐心和等待。
③父母学历高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EQ,学习做高EQ的父母,让轮回之痛止于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