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题记
《活着》是以第一人称的叙述为主,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富贵是是富贵人家的浪荡少爷,赌博输掉了全部家产,他的父亲让他背着铜钱去还债,肩上皮肉裂开之际大概是他第一次体会到徐家的鸡到变成牛的千难万难。不久后,富贵父亲边离开了人世。母亲生病,富贵去城里为母寻医,却被抓去当了壮丁上了战场,战争结束才得以反乡,可是不过短短两年时间却已物是人非——富贵充军不久母亲便已病逝,女儿凤霞也在一场大病中成了聋哑人。虽然大跃进时期生活艰苦,自然灾害也使得富贵一家雪上加霜,但是一家人在一起的活着,有庆也上学读了书,日子总有盼头。家珍总是说“人活的高兴,穷也不怕”,在我心中她始终是个坚韧、善良的女性。可悲剧的发生总是毫无征兆,女校长也是县长的老婆,在生孩子时大出血,有庆在给校长输血时,被医生抽血而亡。故事读到这里,我哭了,我想不明白到底为什么会这样?是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哀?还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逝者已去,活着的人总要好好的生活下去。后来凤霞遇到了二喜,我一直深刻的记得那个温暖的画面:风和日丽的下午,二喜带着几个兄弟在房顶帮富贵家换茅草,富贵、家珍坐在院子里的树下看着准女婿,聊着凤霞和富贵的婚事。这也是我在书中看到的位数不多的幸福时刻。后来凤霞难产去世,三个月后家珍也离开了人世。四年后,二喜在工地因事故被石板夹死,是富贵去领的二喜,那家医院躺死人的小屋子他去过三次,那里三次躺了他的亲人,这一次富贵是被抬着出来的,大抵是他也撑不住了。从此只剩富贵和外孙苦根相依为命,好在日系总有盼头,祖孙俩努力的耕耘,攒钱买牛。我看到了希望,觉醒苦难也该到此为止了。日子清苦没什么好吃的,富贵心疼苦根,给他煮了半锅新鲜的豆子,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了,这孩子绝不是贪吃,只是生活太贫苦了。苦根走了两年后,富贵攒够了钱,买了一头老牛,像他一样,从此与老牛为伴,一起耕作。
余华说“千千万万人读到的是绝望,而我写的却是希望。”虽然书中的人一个接一个死去,但作者在描写这些死亡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希望:家珍重新回到徐家,有庆上学念书,凤霞嫁给二喜,每次家人死去后会有新的生活希望带给福贵,死亡沉重,命运多舛,但终会多了些生的盼望。也正由于每一次新的生活刚刚开始,却再次陷入命运的玩笑,才显得生命的珍贵和命运的难以捉摸。
《活着》描写的是失去,告诉我们的是得到的意义;描写的是死亡,告诉我们的是活着的意义。福贵的命运仿佛像定好的结局般不可更改,在旁观者的视角里不断苦熬着,而作为他的一生故事中的主人,他又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普通人,生活着。我不想感慨富贵的一生是多么的坎坷与悲惨,因为他比我们大多数人都懂得活着的意义,他总能在一次次的绝望中看到希望,活着的意志,是他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的东西。我们并不敢妄谈生死,只希望,在似乎无穷无尽的苦难过后,每一个坚持走过来的人都能够形成这种为活着而活着的心境,这也不失为一种释然与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