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些人反对过洋节,认为洋节空洞,没有传统节日的内涵丰富,把中国人过洋节与爱国挂了钩。表面一看很有道理,但我在互联网上一查,发现洋节与传统节日不是对立的,是可以相容的。社会在发展,中西在交流。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也就自然而然了,特别是涉外婚姻家庭更是如此。
一个不重视传统节日的人,更不会重视洋节。而连洋节都过的人,他们会更加重视传统节曰。这是大多数人的共识。
过洋节时,年轻人送礼物、打电话、献鲜花,但很少回家。如果是过传统节日,他们的表现就不同了。2017年春运期间,全国人口总流动量是29.78亿人次。流动大军中绝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有肩负赡养老父老母、养儿育女而忘我工作的年轻父母;有即将走上社会建设社会的学生;有一心工作,不顾个人的单身一族……这说明传统节日已在他们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让世界瞩目!令西方惊叹!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的下一代人才济济,他们是社会的精英,是老人们心中的宝。年轻人责任重、压力大、太辛苦、太紧张,他们需要交流感情、需要增进友谊、需要放松神经(他们有的三、四十岁了,还是独身)。几个洋节日只是为他们多提供了几次这样的机会和理由。有些中老年人为什么要反对呢?为什么要与爱国挂钩?为什么不能包容?为什么要施压、画圈、指指点点?难道你们想让他们弯下那不怎么挺直的脊梁?要知道他们没有忘本!
我们希望年轻的下一代越来越坚强。可惜,他们之中有的因为没机会交流、没时间放松、不懂理解、不知包容而提前走了人、丢了本,给社会留下深深的伤痛,留下心酸的反思!如果全社会都去关心,主动给出时间、送去“机会”,对的就去包容,错的不去纵容,结果是否相同?
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有传说,是为了祈福、纪念、除秽、团聚等。逢什么节吃什么食都很讲究。如:元宵吃汤圆;花周吃发糕;鬼节(三月三)早上吃蒿子粑,晚上吃面条;端午节吃粽 子;中秋节吃月饼;腊八节吃粥;除夕吃饺子;春节吃得最好,那是海味山珍。过 去生活水平低,大家都盼过节,因为在节日里能吃好的,穿好的。 如今生活水平高,生活压力更高,大家都想在节日里放松一下,交流一下,开心一下。年轻的孩子们在寻找这样的机会。
当然,我们反对全盘西化,反对逢洋节必过的洋奴,反对淡化中国的传统节日。但是年轻人并没有全盘西化。他们有眼光,有智慧。他们绝大部分选中了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他们觉得这几个洋节同样有中国节的人情味。 年轻的孩子们想给生养自己的父母,想给对自己有帮助的人,送上最温馨的祝福、最真挚的感情、最能表达心意的礼物。而这几个 “洋节” 恰好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年轻人的这份孝心和亲情,他们找到了这样的机会。因此这几个洋节倍受年轻人青睐。过这样的洋节也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如:知恩图报、尊老行孝。另外,这几个洋节,对填平某些家庭的代沟也有帮助。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祝年轻的一代幸福快乐!这是中老年人的美好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