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平平常常的纸,遇到一双灵巧的手,擦出了惊艳有趣的折纸艺术火花。
我很喜欢折纸,买了各种颜色的纸张、美工刀、剪刀、胶水等各种折纸专用物品,兴冲冲的跟着视频写起了折纸。
这折纸吧,看着简单,实则大有学问。
没认真去了解过不知道,纸也分为多种,A4纸最常见,适用于多种类型;牛皮纸适合折彩盒;手柔纸适合折玫瑰;蜡纸适合折高仿昆虫……
选对了纸还不行,还要挑选它的厚度、软硬和面积。太薄折起来没有立体感,太厚折起来不灵活且笨重。总之,需要根据你折的形状选择正确的纸。
接下来就到了动手着一步了。跟着视频,一点一点地学,一步一步地看。
还有可能你的第一个成品变成了“四不像”,得多折几次才算“有模有样”。
我自认为我的动手能力还不错,可真到了认认真真去研究复杂的折纸流程时,也免不了折了再扔,扔了再折。
等我真正掌握一种折纸后,估计已经过去三四个小时了。但折纸成功后的成就感是难以言说的。
小时候就特别喜欢动手做各种各样的玩具。看电视里,一个老爷爷能做各种各样的风筝,大长龙、喜羊羊、老虎、老鹰……看得我心动不已。当时买不起风筝,那就自己做。没有手机看教程,回忆电视里老爷爷的制作手法,找来竹编,薄薄的塑料袋,绳子。竹编削的很薄,塑料袋还画上了鸟的形状剪下来,拿着家里的针线绳,把竹编和塑料袋绑在一起,剩下的针线当放飞的绳。很天真,以为这样就可以飞起来。兴冲冲的跑到田野里,借助风势,奋力向前冲。没飞起来,再跑,没飞起来,再跑……如此循环了十多趟,累得跑不动了,回家了。
我并没有因此放心,当时心里想的是:可能我的竹编削得不够薄,可能我的塑料袋找得太厚。
下次还是满心欢喜的做风筝,童年时光大概做了五次吧。当然奇迹也没有因此而感动,照样飞不起来。最后长大了,也就放弃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用手机百度过风筝的教程,才发现以前自己做的风筝太小(正真的风筝是我制作的四倍左右),材料和制作手法也不对。
原来,做风筝也有大学问。
就在我大学的时候,网购了一只蝴蝶风筝,算是完成小时候的愿望。与一群小朋友一起,跑了起来,风筝起飞的时候,真的很好看,仿佛看到了童年自由自在的自己。
而今的折纸,算是我的一个兴趣爱好。沉浸其中就是在休息,在与自己对话。
作家毕淑敏说:“一个人最少需要一种非功利的爱好。”
非功利的爱好可以让你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有一个喘息的机会。
适当的休息,是让你走得更长远的保障。
有温馨片刻的时间是属于自己的可真好啊。
不用应对任何人,认真的、专心的、投入的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世界都挡在了外面。
就好像作家龙应台在《蝴蝶结》里提到买花时,遇到的一个小男孩在包装花束,说到:“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