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是要认真、专心、调动全身的脑细胞和自身有的全部学识来读的一本书。
如果之前接触过一些,那么《通识》会帮你梳理,以前没接触过的,下次再见不至于陌生。
比如,我读《鱼羊野史》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是柏拉图,柏拉图的老师是苏格拉底,固然这几个人全都是名贯天下的大学者,但以前只是分别知道名字,现在终于知道他们是一脉相承。
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他追寻向上的生活,运用“问答法”使人“自知无知”,苏格拉底极为擅长辩论术,往往把别人辩得羞愧难当。
也因为擅于辩论得罪了有权的人,说犯下“腐蚀青年思想的罪”而把他抓起来。
初审的500位公民投票,280票赞成220票反对,苏格拉底被判有罪。
议会允许他在复审中自我辩论,但他的“临终辩词”并没有去卑躬屈膝讨好审判者,他继续用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不打算博得同情。
他无畏坦然的态度引起更多人的愤怒,那些本反对执行死刑的人也纷纷转而投“同意”票,最后苏格拉底以360票赞成,140票反对执行了死刑。
一个70岁的老人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的在法庭上慷慨陈词的样子,明知道这样说会死,偏要这样说,心中的真理如火焰般爆发出来,燃烧出流传百世的熊熊烈火。
苏格拉底的《临终辩词》,我特意找来一读。他把死亡比做“无梦的夜晚”,并说如果一觉醒来没做梦,每个人都会觉得很幸福,所以死亡其实是幸福的。
他的话触怒了想看他妥协软弱的的权贵,临死了也不谦虚的态度更让所有人无比愤怒。
其实人终有一死,如果死亡有苏格拉底描述的这么美好,那人们就不会怕死了。这个道理又有何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