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不住的风情
小时候我特别爱听故事,到了夜里总是要缠住妈妈,直到听到心满意足,才肯安然入睡。记得妈妈最常讲的故事电影《摩雅傣》里,有个好玩的情节就是:由于得不到岩温爱情,大头人的女儿南苏气急败坏,发狠地踢着用作嫁妆的木箱子,每脚都能踢掉下一条桶裙来,也不知道她究竟是穿了多少条裙子在身上。
这让我生出了好奇,后来便不由自主地留心起穿周围的傣族女子来。经过观察,倒也发现了桶裙的许多妙处:首先是穿着方法格外有趣。得先套在腰上一字拉开裙口,才能沿身子像裹棕子样地层层裹缠过去。不能乱裹,高手都是可以把裙子的接缝裹在侧腰上的。等将边角在裙腰上插好,再选条漂亮的银腰带系上,这才算是把裙子固定好了。除此,穿桶裙的女子,进退之间,章法必须有度,走的都是娉婷碎步。大步流星?绝对不是能的一一身上的裙子,无时无刻都在对双腿进行着羁绊。等到劳作之际,傣家女子常要把裙底倒翻,反插在腰间,巧妙地把及踝长裙改变成为中裙,这才能更大程度上增大肢体的活动范围!
如此种种,让我感觉到新奇。不过,最后真正着了迷的,却还是桶裙的一大特别用处一一
再回到那些年,在澜沧江岸上的众多人物场景中,洗浴的傣女总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光天化日下,当众入江而浴,既要畅快淋漓,又得掩人耳目,未免是天大难事。于是间,桶裙便自然派上了大用场。洗浴前,傣女都会事先解下腰带,慢慢将身上的裙子上提,直到褪至头顶上这才会打个结,将整个人都严实地罩在其中一一
猜,这是在做什么?
其实,只要是看清重又探出身来,手里拿着贴身小衣的她们,你便会明白一切的。在当作是便携式小帐篷使用过后,桶裙被笼在了胸前,再度成为了遮蔽身体的工具。傣女们也才能欣欣然踏进江流中,自在地嬉起水来。
“澜江沧水清兮,可以濯我身;澜江沧水清兮,可以浣我发。”
当年动人的淋浴场景,已成记忆中一角。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习惯改变,逐步淡出了视野。由于实用价值逐渐消失,后来的傣族服饰,开始变得更向时尚的方向靠拢。桶裙已不再只是简单缝合的布匹,不仅在裙腰上打上了便利的钩扣,裙摆也玩出了鱼尾、褶皱等种种花样,与之搭配的窄袖短衣更是旧貌换新颜,有了抹胸,单吊带之类令人咋舌的款式……
或者这算是,也确实正是某种重生。只不过,正如《红楼梦》里所说:“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哪讨桂花油。”一旦想起,心头总未免生出无限怅怅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