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互通时代,手指一点世界就在眼前,越洋代购,快递到家最多也就十多天。
家中静坐,宅女室男,生活无虑,坐井观天,导致了人们的出行力、行动力日益锐减。
”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过去遥不可及,而现今社会已经成为常态,只要你关注,只要你喜欢,事无巨细都会一一呈现在你的面前。
“行千里路,看万卷书。〞
是古人的一句箴言,流传甚广,词少精练,道出了旅行与读书广义上关联。
待在家中与远足旅行,周边走走和四海访遍,其实,真正的差别,就在於我们常说的“地气”和人类、动物之间那种微妙和难以精准把控的理念。
所谓”地气”,看似虚无缥缈,实则真实可感,信与不信,其实都在於一念之间。
我们走遍世界,我们跨海越川,我们脚踏实地,我们探索未然......
有時,真的是要到了那个地方,站在那块土地上,才有可能真正感受到那种微妙的气埸和那种无法言明和难以诉说的存在感。
每一片土地都会承载着一个地域的厚重。
每一块地域都会激发你有趣和无限的灵感。
数千次虚无的想象,抵不上一次真实的触摸。
一万种纸上谈兵,超不过现埸存在的那种自豪感。
“某某到此一游〞。
无论是刻在明处,还是铭记心间,这都是在潜意识中,对“地气”的膜拜和刷取存在感。
所谓“地气”这种东西,有或者无,就如我们对”风水学”的笃信和认知一样,有人趋之若鹭,有人立论反感,有人常以经典自居,有人则以迷信为由,处处设卡布坎。
信则有,不信则无。
但“地气”这东西,不似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比如说辽东老铁山下的黄海和渤海交界的地方,从静止的图片上看完全是岁月静好,风静海蓝。
戈壁沙漠那一望无隙的沙丘和地平线,驼峰交错,山峦起伏,夕陽剪影,陽光初起和大漠落日的壮观,更是让人看的目瞪口呆且感慨万千。
美景若画,过目瞬间,一片祥知,岁月安然。
如果不到实地,只是看看高清的照片,真的感觉黄海、渤海两水交界就是胜地天堂,沙漠腹地也若海市蜃楼般美丽惊艳。
但是,当你真的走进沙漠之后,你才会发现,前行的每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爬高的每一阶段都会有汗水和风沙紧密相伴,如果身体懦弱或遇到异常天气,你恐怕连走路都会觉得万分艰难。
“寸步难行和前程漫漫”。
也只有在此時,才能感觉到这些用词的精准内涵。
这还不包括风吹日晒,知途难返,舟车劳顿、缺水干旱那些额外的风险。
“老铁山头入海深,黄海渤海自此分,西去急流入云涌,南来薄雾应风声”。
一首词点出了黄、渤两海交界处的急流暗湧,28个字挑明了此地的无比凶险。
当你踩着叽叽喳喳的碎石和涉过激流险滩,站在两海交界的分水岭上,看到巨浪蔽日遮天,江海复地纠缠,两波巨流脚下交会,瞬时便会感到,自然彪悍,气象万千。
那种感觉是镜头抓不齐,文字述不全,非亲身经历,绝对体会不到的,那种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感觉和大自然鬼斧神功对我们带来的那种视觉冲击和内心震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原创”环境和”地气”壁合珠连......
你才能看到异域他乡美景的精髓,你才可品出景致与景致之间的那不同的内涵。
我们出省远足,我们离境游览。
我们跨江搅胜,我们过海观澜。
除了文化上的交流、知识上的充填和时空意义上的转换之外,也会在不同景致和不同的原创景观的“地气”之中,让我们的知识得到更新,让我们的观念升华蜕变。
“新冠”疫情,让我们在毫无防备之际,已经施䖒骚扰了接近三年。
三年的反思自省,让我们更加珍惜自由、户外和美丽的大自然,也更加珍惜明媚无比的自由和春天。
沾沾”地气”,踏踏“实感”。
在“抗毒防疫”保护的安全之上,放飞我们心中的梦想,在渐趋复苏的旅行、远足中去刷新、提升我们的认知,在感受“地气”的“踏踏实实”中,找回天地自然所赐予我们的灵感。
2022.5.28日(农历壬寅年四月二十八日)彥来速记於重庆两江新区衡水路“观沧海”深海鱼主题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