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凯文•凯利KK系列) 读书笔记(5/5)

第10章 追踪 Tracking

1.    我们并不了解自己。通过测量与自身相关的数据揭露我们隐秘的天性,是一项只有短暂历史的不凡工作。在过去几年里,廉价的微型数字传感器能轻易记录各类不同的参数,以至于几乎人人都能“量化自我”,任何可以追踪的事物都有某个地方的人在进行追踪。这些涉及自身的实验远远大于健康。它涵盖了我们的整个生活,这种流动信息被称作“生活流”(lifestream)。

1)    在医疗中,常态是一个假想的平均状态。平均的常态对具体某个人来说作用不大。然而,通过长期的自我追踪,你会得到个人的基准水平,也就是你的常态,当你感觉不舒服或想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时,这个常态会很有价值。

2)    受到伤害或感到绝望时,人们尤其容易受偏见影响。N=1的实验要想成功,必须将测试者的期望和受试者的期望分开,但由于一个人同时具有两种身份,这是极其困难的。在自我追踪的新时代中,我们用自动化装置克服部分N=1的实验中自我误导的问题(在传感器长时间的多次测量中,受试者会“忘记”测试这回事)。我们还能追踪多个变量从而分散受试者的注意力,然后使用统计工具尝试发掘出模式。

3)    治疗起作用常常是因为我们相信它有作用。这又被称作安慰剂效应。这些量化自我的追踪并不完全拒绝安慰剂效应,它们反而与安慰剂效应共同起作用。如果干预过程带来了可测量的改善,那么它就是有效的。我们关心的不是这种改善是否来自安慰剂效应,而是它能否对这个唯一的受试者起作用。

4)    在正式研究中,你需要一个对照组来抵消对于正面结果的偏见。在N=1的实验中,量化自我实验者,用自身的基准水平代替对照组。如果你追踪自己的时间足够长,指标足够多,就能在实验之外(或之前)建立你的表现模式,在对比时可以作为对照组有效地使用。

5)    从长远看,量化自我过程中的量化成分会变得不明显。自我追踪将远远超越数字化的范畴,数字追踪产生的量化信息被结合到了全新的身体感觉之中。当可穿戴设备将量化的信息不以数字形式而是以我们能感觉的方式反馈给我们,比如腰部的振动、臀部的挤压。设备会让我们获得对于身体的新感觉,这是我们没有演化出来但却亟需的感觉,比如方向感知,记忆唤醒。

2.    每个人都会生成自己的“生活流”。当我遇见你时,我们的“生活流”就在某个时刻发生了交集。但是每个人的“流”都严格遵照时间顺序,因而非常容易导航。

1)    “生活流”是一种主动且有意识的追踪。因为这些数据存在的目的就是想获得人们的关注。如果不进行某种程度上的关注,你就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比如使用Fitbit。

2)    你的脸谱网“流”是包括照片、新消息、链接、提醒以及生活中其他文件在内的流动信息;脸谱网还提供了时间线界面,方便你回顾过去;朋友或陌生人在帖子上点“赞”或标记出照片中的一个人,两股“流”就有了交叉。每天,脸谱网都在把更多时事或新闻“流”以及公司快讯加入“世界流”之中。

3.    无意识且不主动的追踪同样重要,比如“生活记录”(Lifelogging),就是记录生活中所有可记录的事物。你将来可能会用到它时才去关注它。

1)    由于大部分内容永远都用不上,普通的“生活记录”是一个包含巨大浪费的低效过程。对实验性的生活记录生成的海量数据进行解释更有意义,也更有挑战。比如过去说过的话与别人产生分歧时,可以“回滚”或倒带查看。

2)    创建完整的回忆是“生活记录”的重点。一份“生活记录”记载了生活中的每件事,因此它能帮你恢复那些大脑可能忘记的事情。当生活被附上索引并完全储存在“生活记录”中时,你就能像使用谷歌那样搜索你的生活。我们的生物记忆力十分不稳定,因此任何补偿都有巨大作用。

3)    将生活转换成数字化记录不成问题,读取有意义的数据需要更好的工具。信息量最大的媒体是有照片作为提示和索引的音频信息。因为没有构图(镜头随衣服移动),并且是“随机”拍摄,因此不适合分享。

4.    使用拓展版的“生活记录”有这四条好处:

1)    它能365天、一周7天、每天24小时地全时段监控身体测量数据。这些数据既可以作为预警系统,(“我再也不想回到这里!”)也可以作为诊断疾病或用药的依据。

2)    你可以搜索、获取或是分享这些记忆。

3)    它能提供包括所有你生产的东西、写下的文字或说过的话在内的完整存档。深层次的分析能够帮助你提升效率和创造力。

4)    它能提供一种组织、构造以及解读你自身生活的方式。

5.    许多怀疑者认为,两大挑战让“生活记录”注定只能在小范围内流行。

1)    首先,目前的社会压力让自我追踪看上去是件十分怪异的事。我们会发展出类似的社会习俗以及技术解决方案,来确定“生活记录”在哪些情况下是合适的。

2)    其次,当每个人每年产生的数据量达到拍字节或艾字节,解释数据是一项极其耗时的工作,你必须精通计算,技术熟练并且充满动力才能从数据长流中萃取有意义的信息。廉价的人工智能将能克服大部分问题,让有意义的重要模式显现出来。

6.    几十年后,任何被生产出来的东西都将包含一块能联网的芯片。广泛联网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我们可以精确地追踪一样东西是如何被使用的。物联网的设计是用来追踪数据,这也是它所处的云端的本质属性。在未来5年中,我们预计云端中加入的340亿联网设备将会用来传输数据。云端的作用则是保存数据。任何接触云端的东西都能被追踪,也一定会被追踪。

1)    排除了那些黑客、罪犯或网络部队使用的非常规的追踪手段,以及政府部门想要追踪某些特定目标时运用的手段,一个普通人在平常的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追踪手段包括了:汽车活动,高速公路交通,拼车软件,长途旅行,无人侦察机,邮政信件,公用设施,手机位置和通话记录,民用摄像头,商业和私人空间,智能家居,家居监控,任何的互动设备,会员卡,电子零售商,税务局,信用卡,电子钱包和电子银行,人脸识别,网络活动,社交媒体,搜索浏览器,流媒体服务,读书,健康追踪等等。

2)    50年后,无处不在的追踪行为将成为常规,甚至“预防犯罪”(监控系统能在罪犯作案前将他们抓获)。

7.    目前大多数“流”都是独立的,数据并没有被整合或关联。其中,几类数据可能被捆绑在一起(比如信用卡和媒体的使用),但总体看来,不存在类似“老大哥”的大规模整合“流”。

1)    政府行动缓慢,加上隐私法案,阻止了多数政府整合这些“流”的行动。然而,企业整合数据的行为几乎不受法律制约,因此许多公司成了政府的数据收集代理方。客户的数据是商场中的新财富,因此可以肯定:公司(和间接意义上的政府)将收集更多数据。

2)    目前的技术而言,尽管追踪和存储量呈爆炸性增长,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并没有被数字化。我们会生产关于信息的信息,捕捉的数据越多,我们基于数据生产的数据就越多。这类元数据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基础信息,并且它的规模几乎是无限的。

8.    追踪也遵循类似于“复制”的必然变化。顺应追踪,将其规范化、民用化,以及让它更有效的人将会获得成功,而试图禁止它,利用法律排斥它的人将会落后。

1)    消费者说,自己不愿意被追踪,但他们其实不断提供数据给这台机器,因为他们想从中获得好处。既然无法停止追踪,那么围绕无处不在的追踪的法律和社会体制十分重要。

2)    元数据是一种新的财富,因为比特与其他比特发生关联时,价值就会提升。没有被复制、分享或是与其他比特相关联的比特将是短命的。就像自私的基因倾向于自我复制,比特也是如此。比特的行为方式让它们看上去想要自我复制、移动以及被分享。

9.    今天我们被追踪时会感到不适,是因为我们不清楚谁在监督我们,以及他们知道多少信息。我们无法决定他们如何运用我们的信息。信息需要纠正时,我们无法向他们问责。他们记录我们时,我们无法记录他们。并且被监督能得到哪些好处并不明朗。彼此的关系是不平衡、不对称的。

1)    实现文明的互相监督需要技术的修补和新的社会准则。无处不在的监督是必然的。我们只能让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对称。

2)    比特币将经济体中的每一笔交易公开记录在一本公共账目上,使得所有的金融交易公开透明。交易的有效性由用户之间的相互监督而不是中央银行的监督实现。一种开放式的加密软件PGP基于任何人都能查看的代码,包括一个公钥,因此人人都可以信任并验证。这些创新发明没有补救现存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却展示了由相互警惕的机制驱动的体系如何运行。

3)    互相监督的社会中会出现一种权利意识,即每个人都有权获取关于自己的数据,并从中受益。但是每种权利都伴随着义务,因此每个人都有义务尊重信息的完整,负责任地分享信息并接受他人监督。个人化程度越高所需的透明度就越高。

4)    绝对的个人化(虚荣)需要绝对的透明度(无隐私)。如果宁愿保持隐私,不对朋友和机构开放自己,那么我必须接受个性不受重视的一般化对待。我将成为一个平均数。

5)    人类曾经世世代代生活在部落或宗族之中,那时我们所有的行动都是公开、可见的,没有秘密可言。我们的心智在持续的互相监督下演化。从演化角度来说,互相监督是我们的本性状态。因为我们曾经像这样生活了数百万年。如果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对称,我们会感到舒适。

10.   现在,想象一下这些选项被固定在一根滑动轨道的两端,左端是个性化和透明,右端是隐私和一般化。滑块可以向两边或中间的任何位置滑动,而这个位置代表我们重要的选择权。保有选择权十分重要。

1)    当技术让我们进行选择时,人们倾向于将滑块推向个性化和透明的那端。我们一般倾向于更多地分享、揭露以及变得更加透明。虚荣战胜了隐私。

2)    显然,这个假设并不容易达成。个人而言,我与谷歌或是我与政府的关系天生就是不平等的。它们能够获取每个人的“生活流”,而我只能获得自己的,这意味着它们握有质量更高的资源。但是,如果能保留一些对称性,让我成为它们更高地位的一部分,承担更多它们的责任,并能从它们提供的更好视角中获益,或许事情是可行的。

11.   那么,该如何处理我们曾经称之为隐私的状态?网络让如今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有可能真正实现匿名,但它同时使得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匿名难上加难。实际上,隐私只能通过信任获得,而信任需要稳固的身份作基础。结果是信任越多,责任越大,情况越好。

1)    我们既有来电显示,也有来电隐藏,后来又有了来电过滤。接下来,生物特征监测(虹膜+指纹+声音+面部+心率)让我们无处可藏。当一个人的任何信息都能被找到并存档时,世界上就没有隐私可言了。因此,不少聪明人渴望找到方便的匿名手段作为隐私的避难所。

2)    一种流行的危险观点认为,设计系统时应当支持方便的匿名手段,用来克服对隐私的窥探。这就如同提高人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让人变得更强壮。然而,在目前的任何系统中,当匿名变成常态时,系统必然失败。充斥匿名者的社群要么自行毁灭,要么从完全匿名变成伪匿名状态,很难说他们对于社会的贡献总体上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    匿名是一种逃避责任的手段。大多数网站上粗暴的骚扰都是匿名的。不用负责任的状态最大程度上释放出人类的恶;

    在一个文明社会中,难以察觉的少量匿名情况对系统来说是好的,甚至是必要的。匿名者让偶尔的告密行为成为可能,并且能保护受迫害的边缘人以及不被社会所容的人。就像微量元素一样,匿名者永远不应当被完全清除,但我们必须保持其数量尽可能接近于0。

12.   数据领域的一切都趋向无限,至少是宇宙量级。量变将引起质变。更高的数量级带来差别。这种差别是“无限多级”的(zillionics):一个zillion数据点,一个zillion芯片联网,和一个zillion超链接生成的信息和行为,提供的洞察力用千百万数据点是无法得到的。但是掌握“无限多级”需要的技术令人望而生畏:

1)    用来管理大数据的一般工具,以及最大似然估计(MLE)的统计预测方法都不太起作用。即时地操控“无限多级”量级的信息需要全新的数学领域、完全不同的软件算法以及彻底创新型的硬件。这里包含多少机会啊!

2)    今天大部分的可用信息都是按照只有人类能理解的方式编排的。为了发掘我们正在获得或创造的“无限多级”字节级别数据的全部潜能,需要把比特按照机器和人工智能能够理解的方式编排。当自我追踪得到的数据能被机器知化时,它们将为我们提供全新、新奇、先进的了解自身的方式。

3)    基于“解绑”这个概念的新产业在过去20年里逐渐涌现。就如同把信息打碎成更小的粒子,并用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编排,让它们互相之间产生新的“化学结合”。

    技术创业公司能将旋律从歌曲中解绑,将歌曲从专辑中解绑,从而颠覆了音乐产业。从先前的混合形式中提取或萃取出来的音乐元素能够重组成新的合成体,如可分享的播放列表。

    大型的综合类报纸被解绑后,分成了分类信息表(Craigslist)、股市行情(Yahoo)、八卦新闻(Buzzfeed)、餐馆点评(Yelp)以及各种推特上发布的故事。

    当人工智能可以理解电影时,我们就能用全新的方式赋予“无限多级”的视觉信息不同的目的。人工智能会像我们分析文章一样分析图像,将像我们写作时重组文字和短语那样轻松地重组视觉元素。

13.   在未来20年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将我们追踪和创造的所有信息,包括商业、教育、娱乐、科学、体育以及社会关系等,放到它们最原始的级别去理解。因为参与“无限多级”级别工作的不是人类而是人工智能,将信息转化为“机器可读”规模极大,需要漫长的认知周期。“大数据”指的就是这些内容。

第11章 提问 Questioning

1.    我们对于工具和监管的需求如此之少。虽然在最初10年有所增加,维基百科的行政系统规模相对来说依然很小,人们几乎看不见:

1)    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维基百科这股力量能走多远,但维基百科的成功说明,借助恰当的工具,重新找回被破坏的内容(维基百科上的恢复功能)比创建一篇破坏性的文章(蓄意捣乱)更容易,因而好的文章会更普及并且质量逐步提高。人数相同时,借助恰当的工具,合作团体的成就能超越一群有野心的竞争个体。

2)    现在,我们不知道“维基化”智力活动的极限在哪里。它能编写教科书,制作音乐或电影吗?它能制定法律或实施行政管理吗?

3)    维基百科的影响力还没有被完全发掘,它改变人们想法的力量正在潜意识中影响着全世界的千禧年一代,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蜂巢型心智的实例。

2.    一旦你在成长过程中已然了解维基模式的可行性,一旦你认为开源软件显然比精打细磨的专门产品更好,一旦你确信分享自己的照片和其他数据比保管它们更有意义,那么,这些想法将使我们更激进地倾向于秉持公共财富的观念。曾经被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如今已变得理所当然,比如网购的普及;不计报酬或是在没有老板的情况下进行创造。

3.    如今发生的那些“不可能”的事都体现了一种更高级的新型结构,即大规模合作和大量实时社会互动的结果,就好像组织能够做到细胞完成不了的事。

1)    长期以来,人类都在发明新的社会组织形式——从法律、法庭、灌溉系统、学校、政府、图书馆直到文明本身这个规模最大的组织。这些社会工具让我们成为人类,使我们的行为从动物的视角看来是“不可能”的。

2)    在现代的文化与技术体系中,技术元素正通过不断发明新的社会结构加速创造新的“不可能”事物。eBay的高明之处在于发明了廉价、易用、快捷的信用评价体系;技术保障下的信用加上实时的协调功能成就了打车服务软件优步;维基百科上的“恢复日志”按键使得修复一篇被蓄意破坏的段落比故意破坏内容更加容易。

3)    不过,人们改变社会交往方式的这类创新才刚刚开始,超链接、无线局域网以及全球卫星定位服务事实上仅仅是通过技术形成的连接关系,大多数有可能实现的最令人赞叹的交流方式还没有被发明。现阶段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创造某种全球意识,只需要让每个人都能随时与他人以及其他事物相联通,并能共同创造新事物。一旦我们把自己置身于全球实时同步的社会,之前不可能的事将真正开始以爆发的方式变成现实。

4.    如果把联系松散的人类部落中的那些司空见惯的事情放在紧密相连的世界之中,它们或许就会显得不那么自然。虽然不符合直觉,任何有害的发明都能给人们提供一个契机,去创造前所未见的有益事物。当然,有益的事物也能(或许一定会)被相应的邪恶想法所利用。善与恶相互激发的循环的加速,让我们看上去像是在原地踏步。

1)    随着解决社会冲突的新途径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出现,有组织的战争对人们的吸引力以及它们的作用都会越来越弱。

2)    因为新技术释放了说谎、欺骗、偷窃、监视和恐吓的新方法,人们在有关网络冲突的国际规定上没有达成共识,这意味着未来几十年内或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不可能”的恶劣事件。

3)    由于全球性的互联互通,一次相对简单的黑客攻击,或病毒传播,将造成迅速达到难以置信的规模,全世界的社会结构将都有可能地遭受破坏。

4)    每一轮循环以后,我们都能获得前所未有的额外机遇和选择。这一点十分关键。选择的拓展(包括选择去破坏)增加了自由程度,而更多的自由、选择和机遇是我们进步的基础,也是人性和个人幸福的基础。

5.    更为重要的是,集体中个体的表现也各不相同,人性都在发生变化。10亿人互相联通的方式或许有100万种,其中每种都能透露出有关我们的全新事实,或者创造出我们的新特性。

1)    各种难以置信的现象不断涌现是新的常态。这种趋势不会停止,因为摄像头无所不在,而且低概率事件发生的次数比我们料想的更多。例如,一个小偷卡在了烟囱里;一名卡车司机驾车与别的车正面相撞,从挡风玻璃飞出去竟然双脚落地,安然无恙地走开;不只是人类,动物也会开门、骑车和画画。从前,这些事情是属于私人的,人们不愿意真去相信这些事情。但如今,它们出现在YouTube上,充斥着我们的视觉空间。网络如同镜头,能聚焦非凡的事件并把它们折射成一道能够照亮人们生活的光,把各种稀有事件浓缩在一小段可供观看的日常视频之中。

2)    这些“超人”的成就正在改变我们。我们不再只想展示自身,还想要成为最好、最伟大、最非凡的展示者,因为越是难以置信,越是“不可能”做到,观众就越想看。

    我们想获得关于人类最极致的体验:我们不想观看整场球赛,只想看集锦中的集锦,或者说那些最精彩的移动、接球、跑位、射门以及踢球;体重最重的人;胡须最长的人等等。与此同时,最衰的失败集锦则是另一种极致的呈现。

    好消息是,这些事情能让我们了解人类和人生更多的可能性,海量的非凡事例正激励着普通人,让他们敢于做出非凡的尝试。也就是说,极端主义拓宽了我们的极限;坏消息是,贪得无厌地追求极端状态导致我们对平凡的事物总是感到不满。直到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世界上只剩“不可能”的事情,会觉得这些事情并不是那么难以实现,进而认为“不可能”的事必然会发生。

3)    讽刺的是,在全球即时联通的时代,我对任何事情的把握反而变弱了。确定性自身已经不像从前那样确定了。任何一个事实都有它的反事实。互联网的极端超链接属性将让这些反事实凸显出来。有些反事实是荒唐的,有些勉强站得住脚,而有些是有理有据的。这就是知识之屏的诅咒:你不能依赖专家解决问题,因为每个专家都有一个与其相对的反专家。

    相比于从专家那里得到事实,我更愿意从网络上流动的事实中拼凑出自己认为确定的事。权威的、唯一的事实变成了一串事实。

    我不光要知道自己关心的领域中的事实,还要了解任何我接触到的事物,包括我不具备直接相关知识的领域。

    这意味着必须不停地质疑自以为已经了解的事情。这或许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完美状态,但它同样说明,我更容易因为某些错误的理由改变自己的想法。

4)    在网上闲逛时,我们可能陷入一种集体无意识之中。我们点击网页时做的梦可能是让我们能够做同样的梦的一种方法,而梦的内容与我们点击了什么无关。上网时我们已经分不清自己是在工作还是在娱乐。

    许多人觉得,消除工作和娱乐生活的界限是互联网最让人诟病的一点。有人认为这场清醒的梦带来了令人上瘾的对时间的浪费。网络把琐碎和浅薄带入各个行业。不过,对时间的“有益浪费”,它是创造力不可或缺的来源。更重要的是,严肃地思考和娱乐地思考的结合,是互联网带来的最伟大的创新之一。高度演化的先进社会的理念不就是使人们不再需要工作吗?

    不少人觉得网络最糟的地方是让我们失去沉思的能力,而是愚蠢的瞎忙,随大流。不过,当出现一个疑惑或一种直觉,先行动(寻找、搜索、提问、质疑、接触不同事物、记笔记、做标记,在各种信息之间切换)而不是先思考(在内心漫无目的地反复咀嚼),这种新的生活模式体现了一种特征。流动性和互动性同样能让我们迅速把目光转移到比以前更复杂、更庞大、更深奥的工作上,增强我们的注意力水平。同理,一些游戏的深度、复杂性以及对投入程度的需求与冗长的电影或名著不相上下,仅仅熟练掌握就需要花费50小时以上。

6.    然而,各种新技术其实都成了一种东西,它给我们的思考方式带来了最重要影响。你在一天中花费的这十几个小时都在关注同一种无形的东西。这个机器(或是庞大的平台,或是巨大的杰作),伪装成了亿万个联系松散的碎片(一会逛YouTube,一会查邮件,一会看RSS等的零散动作)。我们不容易看到这个整体。

1)    科学包含一个悖论。每个答案都会孕育至少两个新问题,因此,使用的工具越多,答案就越多,相应的问题也会更多。望远镜、放射镜、回旋加速器、粒子加速器不仅拓展了我们的知识,还拓展了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我们甚至说不出自己不知道什么,我们不断发现更大的未知领域。科学作为一种手段,主要增长了我们的无知而不是我们的知识。一项技术或工具的颠覆性越强,它生成的问题越具有颠覆性。比如,人工智能、基因操控、量子计算。

2)    关键词竞价匹配的广告收益,和用户节省的查找时间带来的价值远远大于搜索引擎公司创建这些答案需要的费用,这推动我们提供高质量答案的能力越来越强。部分原因是:对于先前问题的正确回答会增加人们问下一个问题的可能性,同时,过去的正确答案使得创建下一个答案更加容易。

3)    如果问题已经有了确定的答案,答题机器会向我们说明。比如,谁赢得了1974年年度最佳新秀奖?宇宙会一直膨胀下去吗?久而久之,它会学着清楚地说明什么是已知的,什么是未知的。就像人们在回答问题时一样,它可能需要先和我们对话以消除歧义。如果可能,答题机器会毫不犹豫地提供关于任何主题的深刻、模糊以及复杂的事实性知识,这一点与人类不同。

4)    一个问题越容易回答,答案越有价值,生成的问题则越多。尽管机器能够无限拓展答案,我们提出新问题的时间却有限。提出一个好的新问题与吸收一个答案的时间不成正比。与如今的趋势相反,答案将变得廉价,而问题会变得更有价值。就像爱因斯坦小时候问自己的:“如果和光线一起旅行,你会看到什么?”这个问题开启了相对论、质能方程E=MC2 以及原子时代。提问比回答更有力量:

    一个好问题值得拥有100万种好答案,不能被立即回答,与能否得到正确答案无关。

    一个好问题挑战现存的答案,创造了新的思维领域,重新构造自己的答案。

    一个好问题出现时,你一听见就特别想回答,但在问题提出之前不知道自己对此很关心。

    一个好问题是科学、技术、艺术、政治、商业领域中创新的种子,是探索、设想、猜测,是能带来差异的分歧。

    一个好问题处于已知和未知的边缘,既不愚蠢也不显而易见;代表受教育的头脑。

    一个好问题不能被预测,能生成许多其他的好问题。

    一个好问题是机器将要学会的最后一样东西;我们想用问题和答题机器做什么?

第12章 开始 Beginning

1.    庞大的数据库和广泛的交流本身并没有什么趣味。这个刚刚起步的全球心智的许多荒谬和令人害怕的方面将被淘汰。我们的诸多担心是合理的,因为这股突兀的力量在人类文化甚至自然界当中,几乎无孔不入。在它的核心部位是70亿(不久将变成90亿)的人类。他们很快就被这个从不间断的互联互通的层级包裹,并且,一个人的大脑很快就能和其他人直接连通了。

1)    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把它称为心智圈,即人类思想领域。有人把它比作全球化超级有机体。我把这种全球级别的层级叫做“霍洛斯”(holos)。霍洛斯包括所有人的集体智能、所有机器的集体行为、自然界的智能相结合形成的整体以及出现在这个整体中的任何行为。

2)    它在最初阶段就搅乱了旧的秩序。人们对它的强烈反对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3)    人类自身的我们每点击一次链接就强化了霍洛斯大脑中某个节点的功能,其实就是在为他编程。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创造物。从数量级来看,霍洛斯的复杂程度已经大大超越了人类大脑。我们大脑的体积不可能几年翻一番,而霍洛斯的大脑却能够做到。它的免疫系统十分强大,能清除主干中的垃圾,并能通过绕开受损部位自行修复系统。它是国际性的,并且永不停止工作。

4)    这个庞大的全球系统不是乌托邦。即使再过30年,云端中的各种阻拦还将存在,部分内容会被防火墙阻挡、被审查删除或是被盗版。垄断企业将会控制系统的基础结构,但这些互联网巨头脆弱、短命,还容易被竞争对手迅速取代。尽管人们普遍都能获取基本的上网资源,但高级的资源分配是不平均的,并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富人能够优先获取资源,简而言之,资源的分配和如今的现实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资源最匮乏的人也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

5)    现在,在开始阶段,这个规模巨大、无处不相连的新平台就像我们传统社会的自然延伸。它似乎只是在已有的面对面的关系中加入了虚拟关系——我们只是在网上加了几个好友,扩大了朋友圈,增加了新闻的来源,让我们的行动更加数字化。但事实上,就像温度和压力慢慢升高,当这些事情持续稳定地发展,我们会到达一个拐点,或是一个复杂的零界点,在这里,变化是不连续的。于是相变发生了——我们会突然处在全新的阶段。那是一个具有新常态的不同世界:大规模分享才刚刚开始;从拥有权到使用权的过渡才刚起步;各种各样的“流”都还只是“涓涓小溪”;我们被追踪的程度将是现在的千倍;高度的知化会让我们现在从事的最智能的事情看上去十分蠢笨。

2.    “奇点”是物理学的一个概念,用来描述一个边界,越过边界一切都是不可知的:

1)    “硬奇点”指的是未来将由超级智能的胜利所奠定。理论上,当我们创造出的人工智能可以创造比自身更聪明的智能时,它就能一代一代地生产越来越聪明的人工智能。从而把我们人类远远地甩在身后。有人把这种智能称为我们“最后的发明”。

2)    “软奇点”更有可能成为现实。人工智能不会试图奴役人类。而是同其他一切新技术融合,并和人类形成一种复杂的依存关系。在这个层级中,许多现象发生的等级将高于现存的生命以及我们的感知水平,这就是“奇点”出现的标志。

3.    人类会紧密相连并汇入一个全球性母体。这个母体不是人造物,而是一种大规模的、充满活力的,有着清晰无误的整体方向的过程。未来30年,我们的新型超级网络-霍洛斯是一股持久变化的浪潮,将沿着与过去30年同样的方向推动着我们的各种新需求和新欲望,更多的“流动、共享、追踪、使用、互动、屏读、重混、过滤、知化、提问以及形成”。我们正站在开始的时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937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50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712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668评论 1 27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677评论 5 36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01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75评论 3 39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37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81评论 1 29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21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10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87评论 4 31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7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47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89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4,805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49评论 2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