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胜境位于苏州东山镇的一旁,是东山历史最悠久、风光最秀丽,同时也是面积最大的一个旅游景点。它下可以俯瞰浩渺太湖,上可以攀登东山主峰莫厘峰。
很多人一听到雨花胜境这样一个名字,都觉得它很是梦幻美妙,那么,这个名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所谓胜境,我知道,就是美好、美丽的地方,而“雨花”一名来源于明代,时山坞中满栽桃林杏树,每至春末,花瓣飘落,似花雨从天而降,“雨花胜境”由此而生。
从东山镇上的村里,七拐八拐,很不容易找到了景区门口。游客不多,不远处便是大片的草坪,绿草如茵,柔滑似镜,感觉像在公园里,不禁让我有了放牧和放飞的冲动。
在苏州,最不缺的就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玲珑雅致,但是这种景致,美则美矣,总仿佛缺了一些活力。而在雨花胜境,有了这些森林氧吧的加持,景致也被衬托得更加独具一格了。雨花胜境有100多株的名贵古木,据说它们的年龄可是都超过了一百年的,也因此,这雨花胜境还被人们称为东山森林公园。
路畔沟渠里泉水淙淙,数座古石桥横架于上。这条绿树成荫的古道,树隙处处透出重重迭迭、深深浅浅、浓浓淡淡、满谷满山的绿。路畔的小石桥古意盎然,还有青石白石雕成的石兽石人像,总让人忍不住停步细看。
石雕园里的石雕历史悠久,风格各异,堪称一个石文化纪念馆。园内有两狮、三羊、八“年”、八骏等石兽,均属宋、元、明、清古石雕。造型古朴,栩栩如生。这些石兽,却是有些来头,原守卫在明代状元施槃和清代状元王世琛的陵园中。“文革”中破“四旧”,两座状元墓被夷为平地,连石马也被深埋在山下的深沟里,据说是让其“永世不得翻身”。现移存于景区石雕园内,也算是得以重见天日。
山上茶树连绵,山坞花果葱茏,犹如植物长廊。漫漫古道,老树遮天,浓荫匝地,使小路更显狭长幽深。坡度似乎也大了起来,但植被也愈发茂密了。浓荫蔽日,绿色掩映之处,杏黄色的屋墙若隐若现,那就是“雨花禅寺”了。
古道尽处,有花岗岩牌坊立于山脚,上刻“雨花禅寺”四字,近旁另有一大石,上刻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游东山时所题“逍遥”两字。黄墙飞檐的寺院成为一幅巨大青绿山水画中若隐若现的一个视点,因为有这座小寺,使得翠谷更幽,绿意更浓。
走过牌坊,拾级来到“雨花禅寺”山门前。门额正面“雨花禅寺”,背面“法雨香花”,皆由叶恭绰所题。雨花禅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历清代重建,民国修缮,禅寺中大雄宝殿内供奉着普门大士塑像,金碧辉煌,颇为壮观。
雨花台前有醉墨楼,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绝佳之地,楼下有“萃香泉”,泉眼虽小,但水质清澄,涌泉终年。
牌坊之后,便是上山石阶,悬于耸翠壁岩之上。拾级而上,可达东山最高峰“莫厘峰”,它是太湖七十二峰的第二高峰。相传隋代莫厘将军曾居住于此而得名。
走过雨花寺边的一小段山路,在急弯处的崖上有一低矮的亭子还云亭。 还云亭,好一个诗意的名字,其位于陡峭山道的“吟风岗”上。原亭于1968年夏被拆毁,眼前之物为1996年重建。亭内有“还云亭”牌匾,亭柱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登亭欲远望,因隔着新修山道,又有乱木遮挡,竟看不到任何风景。只得抬头望着天空,巴望无心出岫的云,以及飞倦了的鸟归还。
走过这小段消防通道,一座杏黄色外墙的房屋映入眼帘,闻香烟之气,初不知何物。入内观之,有东山席时珞题书“栖云亭”匾额有匾悬壁。栖云亭,位置几为雨花禅寺上来,再到山顶莫厘峰路程的一半,为游人和信众提供了一个遮风避雨,歇脚憩息,烧香拜佛的场所。驻足眺望,能观赏到美丽的湖光山色。
王鏊在《登莫厘峰记》中如是写道:“半山有亭,名曰栖云,取高栖在云之意,为游者休憩之所。内塑佛像,断臂残足,潦倒十分,然仍为善男信女膜拜之对象,殊为不解。”王守梧在《登莫厘峰半途中即憩栖云亭》诗中云:“山里栖云亭,闲云每此停。随风飘去也,飞过乱峰青。”
绕过石墙,又有石阶通往高台,慈云庵便建于高台之上。庵取名“慈云”的寓意是:“如来慈心,如彼大云,荫注世界”。
从庵后登坡,可即达莫厘绝顶。最高处有巨石,是登高观景的好地方。于莫厘峰山巅远眺,顿觉心旷神怡,太湖烟波,尽收眼底。
在峰顶漫步,犹如置身虚瀚空濛混沌大气之中。山之头浑厚苍凉,山之谷幽秀柔润,山之脚一面平畴千里,村镇井然,另一面满坞苍翠,银湖一弯。极目太湖,不辩与天相接何处,全溟濛一片。
在这东山之巅,有最佳的视野,有难得的宁静,有纯朴的野貌。愿湖山永安,勿令惊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