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4.1,Day2,苏博、诚品、美食

今天的重头戏是苏博。

一家人自助的好处就是没人催,也不赶行程。磨磨蹭蹭起床,磨磨蹭蹭出门,不急不忙。周日早上的平江老街安安静静的,配着这四月的暖风,像是未曾醒转、温温软软的睡美人,叫你大声说话都觉得是罪过。

睡眼朦胧的老街


早安,老街

云淡风轻的苏博

上次来苏州,提前一天网上约票没约到,而下午四点门口的队都排到了拐了三拐,遂满怀遗憾放弃。

这次早早做了准备,提前一周就把票约好,9-10点免排队直接入场。因为一个账号只能约三个人,儿子的票到了周三才想起来用老公手机赶紧注册赶紧约票,彼时周日早上最早已经只有10-11点一张,赶紧拿下。虽然事实证明小孩子没有要票,但苏博这火爆劲有够少见。

苏博为什么这么火爆?还是因为贝聿铭老先生。老先生设计了法国巴黎卢浮宫的入口金字塔,而将中国设计带到名满天下。而他80多岁高龄回到故乡苏州,设计了这苏州博物馆新馆,作为收官之作,每一处无不精雕细琢。他甚至亲自指导施工人员竹林的竹子一棵棵要怎么栽。这份大师的用心之作,怎能不吸引游客纷沓而至?

大师的作品是这样的(图片取自网络):

白衣仙子


别有洞天

而这美景若添加了上百个熙熙攘攘的人头,便无论如何也不美了。所以我们自己只是捡无人的角落拍几张。

苏博一角

馆内到处都是这种屋顶设计,据说最主要的功用是省电。假想如果自家有个小院,来个这样的屋顶,白天可以看风云变幻,晚上可以追星晒月光,岂不美哉。

透光屋顶

苏博藏品

馆内的藏品跟博物馆自身比起来,就没那么精彩了。最著名的当属下面这两件宝贝:舍利塔和莲花碗,

北宋真珠舍利塔

这个舍利塔所用的工艺非常复杂,而装饰用料巨足。光珍珠就用了4万多颗!

五代密色莲花碗

这个莲花碗被奉在一个大玻璃柜里,四周还围着围栏,标准的“看我看我看我”、“我很珍贵”的姿态。然而我看着却并不觉得很出彩,可见得我是真的不懂陶瓷。因为隔得远,颜色也看得不很实在,想必是在那个年代,要烧出均匀的色调本非易事,而造型的设计透露着佛教及传统文化对莲花的喜爱,再加上这个颜色本身并不常见,所以一起构成了它的珍贵吧。

其他几件比较有印象的藏品:

康熙时期青花人物笔海

这个笔筒不寻常,在于用一种颜料,涂画出深浅不一的蓝青色画作。青花常见,涂色青花不常见。学名五彩青花。

四五千年前的玉琮

这个玉琮没有别的特点,就一个字,“大”,两个字,“巨大”。一般的玉琮有个一两节就不错了,这个有10几节。要知道这是四五千年前的物件,搁现在给你一块原石、一堆工具,你也不见得能做出这样的匀称来,何况上面还有雕刻。

春秋时期玉敛葬饰品

这是金缕玉衣出现前的替代品。古人相信玉可以保死者永生,所以有钱人家敛葬时用玉片盖住身体各个部位,并且把所有的人体“出口”都要堵住,以防精气外泄。后来发展成金缕玉衣,就是用玉片裁做均匀大小,用金线串起来,做成一件盔甲,把身体整个都包起来。长沙马王堆的那件就是最出名的了。

五连罐

这个五连罐没什么特别取巧的,唯一的特别之处,就是它出自孙坚的墓葬。

长生结

我理解这应该是一根缎带来回穿插打结。我和女儿对着展品比划半天,意图看明白这结是怎么打的。未果。拍个照片回去慢慢研究。

诚品书店

来自台湾的诚品书店,在大陆的第一家就开在了苏州。慕名前往,出了苏州老城,到了高新区的高楼大厦,立刻跨越千年回到现代。

我以为书店有很多书,但事实是,这栋3+1层楼的书店里,大部分都是各种商店。不管是卖吃食的,还是卖物件的,东西很精美,价格也不菲。闲来无事逛逛倒也不错,作为旅途专程跑去倒有点不值了。

苏州美食

今日的午餐与晚餐,都跑到了观前街。一曰大堂客,一曰百年老店得月楼。

观前街因一座道观得名,旧的时候道观前为商家聚集之处,现在更是商业繁华之地,各种商铺琳琅满目。观前街与平江老街一街之隔,走着也不远。

大堂客相当于老版的大食代,里面高悬橘黄灯笼,服务人员身着旧式服装,古色古香,提供各种苏州美食小吃,最适合眼皮大肚量小的游客品尝各色美食。一碗葱油面才12元,被不吃葱的女儿抢光。而我前一日馋嘴邻桌的田螺,终于到了这大店敢于一试。

多年未尝的田螺

其实田螺在我年少时候曾是家常便菜。黑黑的田螺肉被破了壳取了出来,小小的一团团,用剁椒炒了,很有嚼劲。嗦螺更是家乡的大排档必备,夏日炎炎的夜晚,与朋友们边嗦边聊。很有一份乡情。

后来也不知道怎么滴,慢慢的就不敢吃了。也许是怕了不卫生,也许是回家的机会少了、时候不对,也许,是朋友们都已经从无忧无虑的少年,变成了散落他乡的顶梁柱,少了那份闲情逸致和欢聚时光。

得月楼,号称百年老店,就奔着松鼠桂鱼去了,几乎每桌都有。说老实话盛名之下必有失望。并不难吃,也不觉得有多好吃。不过跟西湖边上楼外楼的“叫花鸡”比起来,倒也没那么失望。倒是小银鱼,越吃越美味,得月楼的银鱼鸡蛋还加了莼菜,让儿子都惦记上了。

得月楼名菜松鼠桂鱼
带莼菜的银鱼鸡蛋

莼菜汤是我吃苏杭菜时的必点,自从在北京十余年前第一次品尝到,就被那滑滑的、清爽的汤给震到了。而且这道菜不管在哪里点,基本上不会有太大偏差。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504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434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089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78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72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06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19评论 3 4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92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38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22评论 2 32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94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73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36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13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75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80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情结是什么? 它是一种你想放弃却放弃不了的东西,隐隐约约的藏在你内心深处的某一个小角落,这个角落隐蔽得在大部分时候...
    小土尘尘土阅读 405评论 13 7
  • 清朗的天空 2016\07\14 星星月亮,你睡哪里呦?浩瀚的天河是你温暖的床呦。亲爱的小鸟,你睡哪里呦?妈...
    清朗的天空阅读 158评论 0 1
  • 早上要开早睡早起,别人买早餐,俺也买,把家里弄好的红枣麦片放着不吃,吃这低质碳水,罪过。 健康饮 500ML百香果...
    做自己的女王Vivian阅读 143评论 0 0
  • 用了阿诗的明信片,果然贵有贵的道理。第一笔下去的效果和宝虹纸已是天渊之别。花卉的线稿一直弱爆了,请忽略花的造型。水...
    普林赛斯阅读 264评论 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