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书友,下周我们将一起共读严歌苓小说《金陵十三衩》。
01
《金陵十三衩》是旅美作家、好莱坞专业编辑严歌苓的中篇小说。小说取材于两部作品,一是《魏特琳日记》,二是蒋公毂的《陷京三月记》。另外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历史著作《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也给作者诸多启发。
《金陵十三钗》中,作者选用“我的姨妈书娟”这样一个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人物进行回忆、诉说、追述曾发生在民族历史上无法抹去的伤痛,用“书娟”去引领读者进人作者搭建好的故事架构。
整个小说的语调是平缓的,像涓涓细流一样叙述被欺骗、推向万人坑的中国军人,展示豆寇惨遭轮暴又被钉上耻辱柱的画面,仿佛词汇在像播放幻灯片一样跃入眼帘,让在无法亲历那场惨剧的人们知道它一直存在,但却太遥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故事严歌苓的文字精准得让你挑不出比那更确切的字眼,但不是锋利的刀刃,也不是绵里藏针,而是另一种像柔润钢透的玉,看起来多么美好呀,可是却坚硬、坚贞和坚明。
当然小说《金陵十三钗》的标题也有着中西文化交融的双重象征,“金陵十三衩”中的十三似乎隐含了不祥的含义,似乎也预示了小说中人物的结局。
这些年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很多,但我觉得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作家创作的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最悲惨的故事,更是一个最离奇的故事。
02
读完这个故事,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角色代入感的故事。作者把《金陵十三钗》的背景设定在1937年12月的南京,守城的中国军队全线溃败,美国威尔逊教堂成了临时的避难所。
故事围绕教堂中一个美国神浦、一群避难的女学生、十三个秦淮河胭脂歌女、几个流散的中国军人和伤兵,一群日本官兵展开。
小说的开头作者以自叙的口吻,用一个老者的回忆作为切入口进行全篇的布局,把读者的目光直接引向炮火纷飞的现场。
作者不是以“我姨妈书娟”作为当事人来复述自我的经历,而是以一个听众的身份亦兼以叙述者的姿态进行,这种直面交流相当直接有效,也更容易引起共鸣,更加扣人心弦。
故事中“我姨妈书娟”更是个自由游弋的个体,偶尔消失于文本也不会破坏整体感,反而使我们更深入地接触那段历史的人和事。
作为读者,不管选择任何一个角色进入这个故事,都会获得不同的阅读感受和丰富体验。
03
有侵略就有反抗,有压迫就有抗争。小说中所有人以他们各自的方式来抵抗,英格曼神父和法比阿多那多神父的宁死不屈,中国军人的视死如归,“金陵十三钗”的舍生取义等等。
他们是那个年代里的小人物,也是身份最特殊的人群,却无不用属于他们的方式,对日本法西斯无情的宣战,把对生命的捍卫看成是最高的原则,这也是小说的主旨。
“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尤其是在面对生存死亡的特殊时刻,更容易把自我进行淡忘,这样才让神父、军人、妓女,如此果决的奔赴自己的命运。
他们义正言辞、临危不惧地和日本兵作斗争,拯救的不仅是一群年幼良善的女学生,更是等待成长的新中国。
在这里,根据作者的叙述,我把故事拆解成四部分带领大家一起阅读。
1、窑姐进入教堂,和唱诗班发生冲突(1-4节)。
2、教堂收留伤兵,伤兵窑姐一起狂欢(5-8节)。
3、豆蔻意外惨死,伤兵与日本兵冲突(9-12节)。
4、惠特林抑郁自尽,窑姐代替学生赴宴(13-14节)。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从女性角度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小说,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认识了祖国母亲曾亲历的沉痛灾难,永远记住那段血的教训,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虽然南京大屠杀过去这么多年了,也被载入史册,但相信中国人可以原谅这段历史,但绝不会忘却这段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