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世纪的一天,郑武公的夫人武姜,做了一夜的噩梦,醒来之后发现床上多出一个血肉模糊的婴儿。那竟然是她在睡梦之中生下的儿子,还是脚先出来的。想想梦里的场景,武姜怕极了,觉得这个孩子定是个天生不孝之人,于是对她的母爱荡然无存,只剩下厌恶之情。
所以当郑武公要给这个儿子取名字时,伍姜就说干脆叫寤(与雾同音)生吧!其实就是逆生的意思。
几年之后,伍姜生了二胎,还是个儿子, 长的是一表人才,相貌堂堂。这次生产过程非常愉快,因此她对这个小儿子叔段格外溺爱,恨不得把世界上所有的好东西都送给他。还曾多次向郑武公谏言,要颠覆嫡长子继承王位的古训,立叔段为世子,却被郑武公拒绝了。
郑武公去世后寤生继位,也就是后来的郑庄公。此时的伍姜是抓心挠肝的难受,他把小儿子叫到了跟前,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你要是能登上那个位置,我死而无憾了”。她还为叔段求来了京城的封地,让他有机会招兵买马,为日后的覆灭做准备。
面对武姜的贪得无厌,寤生总是极尽可能的满足她。他手下的谋士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英明神武的主子,会傻到养虎为患呢!面对他们的质疑,寤生神秘一笑,说了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
公元前722年,叔段见时机成熟,就派人给老母亲武姜去了一封信说要起兵造反。武姜打开信后,喜不胜收,大笔一挥就跟她最爱的儿子写到“我等这一天很久了,你尽管行事,我会在这里跟你里应外合,保证你万无一失”。
然而他们的一举一动,早就掌握在寤生的眼里,他也仿佛等这一天很久了。只见他负手而立,有条不紊的排兵布局,待叔段兴致勃勃的出兵时,寤生就派手下将领公孙吕率二百辆兵车包围了京襄城。叔段被打的措手不及仓皇逃走,最后自杀而亡。
这件事,深深刺痛了寤生的心,他一怒之下把武姜送到城颍,并撂下狠话“不至黄泉,毋相见也”。然而没过多久,他就后悔了。也许在他心里一直渴望着母亲的疼爱。
可是君无戏言,说出去的话如覆水难收。想到之后再也见不到母亲,寤生就夜不能寐,茶饭不思。
这时候有一个叫颍考叔的人,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在武姜住的地方,掘地百尺挖出了黄泉水,并筑成地道和庭室,在那里,寤生和武姜相见了。
两人见面之后,抱头痛哭,冰释前嫌,随后寤生亲自驾车,把武姜接回家里,从那之后,俩人迎来了其乐融融的母子情。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掘地见母”的典故。
不得不说,郑庄公寤生真是好手段。他的童年没有得到母亲武姜应有的爱护,反而数次被建议废为庶子。不公平的待遇养成了其喜怒不形于色的性格,也使得他精于计算且深藏不露。
从小他看着母亲偏爱弟弟,自己无论怎样
也得不到母亲的爱。于是就放任她肆无忌惮的宠着弟弟。直到有一天,叔段有恃无恐,起兵反他,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除掉自己的弟弟,又不会留下伤害手足的骂名;同时他还惩罚了母亲,又放低姿态,与母亲重归于好,为自己迎来了至孝的好名声。
这个故事选自《春秋战国真有趣》,作者龙镇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研究《左传》《国语》《史记》多年。这本书是一部非常有趣的春秋战国故事大全。我之前看过很多关于这段历史的书,有的枯燥无味,有的看不懂。但是这本书,我只能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来形容。
书中用一个个故事穿起了从郑庄公到秦朝末年500年的春秋战国历史。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吴越争霸、卧薪尝胆、商鞅变法、围魏救赵、问鼎中原、百家争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荆轲刺秦、赵氏孤儿……
在春秋战国这个百花齐放的大舞台,你唱罢我登场,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成王败寇,你追我逐的历史大戏。诸子百家、王侯将相、鸡鸣狗盗各有各的精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段特殊的历史,是当代中国人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的源头。
读了这本书,再去读《左转》、《史记》、《春秋》这些书就有了大概的轮廓。毕竟春秋写本文这一段故事只用了六个字“郑伯克段于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