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好朋友发来一个视频,说是看中了一款车打算购买,问我有什么好的建议。对于小编这样一个刚拿驾照的本本族来说,对于车其实我一窍不通,出于礼貌打开看了一下,初步印象感觉车型还不错,但仍然是如实告诉他自己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建议。
朋友无意间提到,购买这款车有一个分期按零利率的付款方式,比如“首付50%,18期零利率”,个人觉得从财务上来讲其实是挺划算的一个方式。于是建议他:车的好坏我不懂,但是如果确定了要买这一款车,就不要浪费零利率的机会,可以用分期付款的方式。
但是朋友说他原本计划一次性全款付清,平时信用卡账单却喜欢分期还款。他的理由也非常常见,也非常容易理解:怕麻烦!
单纯从财务角度而言,这种做法却是完完全全错了,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反过来,买车分期付款,信用卡账单一次性还清。
一张钞票的面值是固定的,但背后有隐性成本。目前全球经济这种态势之下,钱不管存在银行还是放在保险柜,都只是随着通货膨胀而贬值。今天的100元钱,过了10年,购买力也许仅仅剩下目前的70元了。
另一种称为机会成本的东西,就非常隐蔽了。假如我有10万元,有三种投资等着我选择,一种是养鸡、一种是养猪、一种是种树,可能明年猪肉好卖,养猪能赚3万,而养鸡只能赚2万、种树只能赚1万。我们显然会养猪,对不对?那我们养猪的实际成本是多少呢?有的人会说是10万。
而实际上,成本应该是12万。因为养鸡和养猪,两个机会只能选择其一,为了赚3万,其实我们需要投入的不仅是10万的原始成本,还放弃了养鸡赚2万的机会。
这就是机会成本,在你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你选择了其中的一个,而余下选择中的那一个其实就是机会成本。
回到消费、投资这些问题上。你有一笔钱买房或者买车,可以全款,也可以付一部分。它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呢?那就是这笔钱的利率、收益率,或者说它在其他地方能够赚到多少钱。
对于二十出头的年轻朋友去买房,父母一般都会帮忙出一部分首付。有的父母很疼子女,为了减轻他们后期的还款压力,往往打算多拿出一些首付款。凡是遇到这种情况,淘钱宝贷款平台都会给大家委婉地建议,这在财务上并非最好的选择。
之所以建议大家买房时,最好不要让爸妈多出首付钱,是因为房贷可能是所有长期贷款中,利率最低的一种了。五年以上的房贷,商业贷款是4.9%,公积金贷款是3.25%,综合起来,大约就在4%左右。
100万的房子,A和B两个家庭都有能力支付五成的首付,A选择付五成,B选择付三成。这就相当于B手上多了20万元,这笔钱的机会成本利率是4%,只要他将这笔钱拿去投资,收益率在4%以上,那么他在财务上就做了一个划算的决定。
我们所有的消费和投资行为,在风险和流动性基本对等的情况下,不同的选择,都可以依据这一条机会成本原则去衡量其合算的程度。正确的做法就是:
高利率的贷款,比如信用卡分期付款,除非碰到紧急情况,否则就尽快还掉;
低利率的贷款,比如房贷等,数额越大,时间越长越好;
免息的零利率贷款,以及我们在购物时用的京东白条、蚂蚁花呗、信用卡免息期等等,用足时间不用客气。
当然了,除了这一项之外,还有一样机会成本,那就是时间,通俗点说那就是“麻烦程度”。每个人的时间成本不一样,有的人一小时赚100块钱,有的人一小时赚1000块钱,还有人赚10000块钱,每一个人的选择也自然就会有所不同。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货币学派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讲过一个“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经典案例,所有人已经烂熟于耳。有的时候,这个故事被解释为今天别人请你吃了顿饭,日后你需要还这个人情,人情就是成本。其实,它的本义并非如此,而在于哪怕你不用还人情,以后和他形同路人,这顿饭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为什么?因为吃这顿饭的时间,原来可以用来做其他事情,比如谈一笔100万的生意,你把时间花在吃饭上,那么谈生意的机会就失去了。这也是吃饭的机会成本。
所以,对那些说我有钱,但是“怕麻烦”的人,我们自然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