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飘飘写了饭圈那些词藻华丽,内在空洞彩虹屁。
后台炸了,各种吐槽和提名。
这其中,飘飘发现漏掉了一种“万金油式夸奖”——
它们往往本身是好的,但因为被滥用并奉为天条,就变了味。
比如“炸裂演技”“活得通透”之类的。
各大论坛,都有粉丝忙着给自家爱豆抢标签。
而最近,郝蕾因为离婚离得干脆,也成了“当月通透女神”——
她po出来的离婚声明,的确简明扼要。
和丈夫已经离婚好几年,因为缘分尽了,所以分开。
声明里还不忘保护男方:希望大家给予孩子爸爸一些空间。
体面,冷静,但这是否就是所谓通透?
又或者说,通透是否真是万用良药?
不论女演员,女艺人,女明星都得贴上一剂,才够清香?
后两者或许需要。
而演员郝蕾,恕飘飘直言,大可不必。
其实郝蕾在这段婚姻之前,有过两段广为人知的感情。
也曾,年少轻狂。
当年,她和邓超因为合作《少年天子》,因戏生情。
郝蕾不仅把它称为这辈子最“惊心动魄”的感情,甚至分手后还一度抑郁。
网易娱乐
2015年上影节,节目组安排了郝蕾作为颁奖嘉宾,给最佳男演员获奖者邓超、段奕宏和郭涛颁奖。
不管节目组是有意还是无心,但大家期待的,无非是昔日伤情恋人,上演再度拥抱、冰释前嫌的戏码。
然而,颁奖过程中,郝蕾却一直避开和邓超任何的身体或眼神接触。
放不下也好,不愿珍视的爱,成为大家炒作的材料也好。
她有她的执和痴。
而在和李光洁的感情里,更让人看到她为了爱情遍体鳞伤的模样。
当时李光洁用一纸画的结婚证,便俘获了郝蕾的心。
两人更是多次在公开场合高调示爱。
可就在即将补办婚礼的时候,男方先被拍到疑似出轨,随后爆出郝蕾在街边痛哭的照片。
虽然后来李光洁澄清了“出轨”原委,但对郝蕾依然是致命的打击。
她从不掩饰自己在爱情里的奋不顾身。
她对爱有“贪求”,每一次都爱得很满。
就算明白这样激烈地爱会受伤,但还是笃信——
爱情就是一生一世的事
你就应该是认真的
你就应该抱着和这个人相爱一生的念头
爱得热烈的人,必定也恨得分明。
她把真实不掩饰的态度作为一种反击的武器。
比如在博客上,主动交代自己和圈外人刘烨的感情。
当易立竞问她,明知大家在八卦你的情感生活,为什么不选择锦衣夜行,反而公之于众?
她很坦率地承认:与其等你来窥探挖掘,不如我主动公开。
这是她向来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态度:
我没有羞于让别人知道的往事
没有什么是不能说的
然而,又因为这样,一度把自己的事业人生,搞得一团糟——
2010年,她突然在微博上开骂,扫射了一片河南人,一时间舆论哗然,甚至地方媒体都出来喊着让她道歉。
后来郝蕾才解释,当时是被某几个人伤害了父母和身边的朋友,忍无可忍才爆发了,绝不是针对一个地域,也道了歉。
尽管如此,这番不计后果的情绪宣泄,还是冒犯到一些人,也对她自己的个人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这样的郝蕾,真心谈不上通透。
什么是通透?
从字面上看,“通”,是通彻的意思,对一切都很懂,看得清楚明白。
而“透”,则有点佛家“悟”的意味,把一件事想通了弄懂了,也就看开看淡了,因为看开,也就不在意了。
所以通透的人,懂得多,也无执念,爱恨欲望,没那么浓烈。
如一片树叶落在湖面上,轻飘飘的。
但郝蕾不是这样,她胆大无畏,横冲直撞;痴念不少,执着不减。
就像《恋爱的犀牛》里那个敏感、脆弱、疯狂、天真的明明,敢于把蔑视抛向外界。
戏外的郝蕾,痴。
戏里又如何?
疯魔。
据说,当初娄烨之所以在几百人里选中了郝蕾来演余虹,就是因为一次拒绝。
当时,郝蕾担心拍了电影,会让自己失去爱情,所以拒绝了。
这是多“恋爱脑”的理由啊,傻气又天真。
但偏偏是这看似“愚蠢”又个性十足的理由,打动了娄烨,让娄烨看到了她和余虹的相像之处:把爱情看得比什么都重。
所以即便等上一个多月,也要让郝蕾来演。
事实证明,她确实也演出了这个角色爱得疯狂执着,又无比纯洁的诗人气质。
郝蕾是出了名的戏痴。
她基本功扎实,也会提前做功课。
但你看她的表演,很少着了痕迹。
那是因为一旦到了镜头前,她就会把做的功课、设计通通抛开,让自己和角色融为一体。
所以,明明、静妃演出了乖张极致的爆发力,而《黄金时代》里,虽然郝蕾戏份不多,却能让人忘记那些敏感脆弱的女子,记住这个生命力旺盛的、使劲折腾又刚毅的女作家丁玲。
而最新的《鹤唳华亭》,她台词很少,可每一个表情都不是虚设。
比起事事拎得清、想得明白的通透人,郝蕾的人生没那么透澈。
年轻时拎不清事业和爱情,演戏时不愿分清角色与自己。
或者说,她总是全身心投入,缺乏冷静、清晰的情感控制阀。
然而,放眼圈中,不通透的演员,也不止郝蕾一人。
周迅也是如此,她的不通透在于:常常人戏不分。
她和郝蕾一样,在感情上非常热烈,轰轰烈烈地投入每一段爱情,爱便用尽全力,不留退路。
导演陈国富形容周迅:“有人演戏是用脑子演,有人用身体演,她是用五脏六腑演。”
拍《恋爱中的宝贝》时,因为倾注了太多情感,拍完很久,周迅一直沉浸在“宝贝”这个角色里走不出来。
五个月都没有笑过,生活中的反应,也是角色的。
拍完《如果爱》一年多,还用孙纳的思维去生活,给陈可辛发信息:北京的河结冰了。
在《表演者言》里,看到自己在《红高粱》里演绎的母亲送孩子上战场的片段,还是会看哭。
她身上留有许多角色的情感痕迹。
所以李少红才说:周迅是通过爱情和演戏来认识世界的。
这样的演员,往往有着难得的天真。
陈冲看着成熟,今年五十八岁还激情饱满,有思想,有态度。
许知远评价她“如洛丽塔般成熟的天真”。
天真,并不是懵懂混沌,而是相信“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这句《约翰·克里斯朵夫》里的话,也被陈冲印在自己拍的电影《英格力士》的海报上。
环顾四周,今天哪还有人会认为英雄主义是浪漫的、高尚的,这样的大概念,早就被消解了。
可她却把它拍成电影,用表演或自己的作品,去冲破禁锢,撬动对女性、身体、欲望的偏见,和这个世界对话。
98年拍的《天浴》,不惜叩问人的尊严是否能被侮辱,人的良知是否能被环境湮灭。
若干年后,陈冲在《英格力士》里继续追问:欲望是什么?这个时代的真相是什么?
一种近乎孩童式的,无所畏惧的“天真”和孤勇。
这些作品与票房无关,与名利无关,却与一个人内心的执着与激情有关。
这样不通透的女演员,她们的表演都很有灵性,极显自然。
既大巧不工,又酣畅淋漓。
她们,实在没必要去争什么通透标签。
其实,对演员来说,不通透的激情,反而是一种馈赠。
表演是一门艺术创作,本就需要人足够敏感、细腻,去体察、观察、探索人的内心和情感。
性格敏感的人,往往有着过人的感受力。
他们更能理解复杂角色的生命体验,表演的感染力也更强。
不通透的演员,往往因为内心笃信情感,执着于某种精神追求,共情能力更高,能与角色的悲喜相通。
拍《风声》时,演完顾晓梦受刑的戏之后,周迅就坐在那里哭。
不是因为拍戏辛苦,而是为顾晓梦而哭,觉得她这样献身革命,又佩服又心疼。
她把角色看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为她而笑,也为她而哭。
这类演员的表演情感流露更自然,更直击人心,他们与角色之间没有隔着一堵墙。
这也是为什么,好演员不需要太“懂”,太通透。
耳帝以前评过,好的歌手或音乐人也不要先弄“懂”,而是要释放更丰富的感受。
懂,意味着精准。
精准,意味着直奔目的,忽略掉沿路或耀眼或暗淡的东西。
这与表演也是相通的。
用知识技术去认识世界,在学科类行业里是刚需,可对于艺术创作,却是感受力的禁锢,看透会让一个人变得平庸。
一来,通透的人对世事看清辨明,少有执念,他们与内在的自我达成和解,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痛苦的挣扎。
二来,因为不相信,他们很难把自己完全代入角色,而是通过技术去理解,接近角色形象。
当演员只能借由技术,而无法直接抵达角色内心时,一举一动便着了痕迹,也阻碍了感受力和生命体验直接的自然流露。
这样的表演更像“演”。
而不通透的演员,却会弃技术而重内心,把“感受”当作表演的法门。
让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情感,流经角色的每个毛孔,感受角色的呼吸,皮肤的温度,触碰到角色内心最深层而隐秘的悲喜。
这样的“冒险”,常有意外之喜。
这也是为什么表现派演员的表演偏稳,但体验派的演员表演更灵的缘故。
而回归到人本身。
张岱的《陶庵梦忆》里有一句话: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说的,便是不通透的妙处。
尽管执拗,却自有深情,尽管有瑕疵,但不失个性真实。
把“通透”视为褒奖,无可厚非。
时刻能冷眼旁观,透彻分析,附以淡然一笑、潇洒离去的姿态,当然是有魅力的。
但,不该只有这一种崇拜。
更不该将它视作求之不得,便惶惶不可终日的最终追求。
那些痴迷炙热,欠些理性的笑容和眼泪,也真实得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