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一起开会,开到一半你已经哈欠连天,有的人却神采奕奕?
到了家里你精疲力竭,却发现同事刚刚更新了一篇文章发到朋友圈?
为什么有些人好像一直都精力充沛,有些人却持续状态不佳?
你可能会说他们天生精力充沛,而我天生有懒癌。不过你可能会发现,很多精力比你充沛的人,休息的时间比你还多。
前苏联的昆虫学家柳比歇夫绝对是一个博学、高产的大牛:生前出版将近70部学术著作;还写回忆录;搜集了13000只跳蚤标本……他的著作《奇特的一生》被许多人推崇为个人管理的经典著作。但是,他并不是彻夜不眠的工作狂,他每天要睡10个小时。
精力充沛并不一定是天生特能熬的结果, 精力充沛是一种自我管理能力。
一个概念
我们先来看看,普通人是如何管理自己精力的?
直线型管理:
大部分人管理精力的方式是消耗性的 ——就是一直工作,累到停为止。
然后休息,一直到不累继续工作。这时,休息是一种“没法工作”的虚弱的表现,或者为了工作不得不做的事。听说原来李开复和人比赛晚回邮件 ,我们也常常比赛谁能熬夜。
这是一种很糟糕的精力管理方式——精力好比手机电池,直线型的管理是一直用到关机,然后充到能开机20%的电量又匆忙继续使用,常年保持在半电量的恐慌状态。这也是你的精力管理现状,你不断地喝咖啡、抽烟,相当于给这个手机加一个移动电源,但如果你不改这个习惯,你会发现电量总是不够用,人也永远缓不过来。
精力其实是一种节律性的东西,春夏秋冬,白天黑夜,像钟摆一样,有自己的节奏和高低谷。高手从来不把精力电池用到没电,而是理解和配合这些节律,主动进行休息和补充。
钟摆型管理:
他们懂得掌握节奏,主动休息。休息被认为是一种高效能的工作方式。
《精力管理》的作者吉姆花了数百个小时观察顶尖网球选手的比赛,他发现顶级选手特别擅长用得分间隙恢复体力。他们通过改变呼吸方式、放松肩膀和手臂、大吼一声等方式来发泄紧张情绪。他们在得分间隙的 16-20 秒里,平均每分钟的心率可下降 20次。而他们对手的心率居高不下,一场比赛下来体能消耗要高20%,这些细小的差距,造成了顶尖选手和优秀选手的区别。
忙里偷闲的“偷”也是一种巧妙的技术。
丘吉尔是个好小偷啊——二战的时候,他年过七旬,但每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总有一种神采奕奕的感觉——他每天必须要午睡一小时,八点晚餐之前还要睡2小时,平时坐车赶往各地都在休息。
按照金庸的说法——你有多大的武功,就要有多大的佛法。你有多会工作,就必须要多会休息。在钟摆型的管理中,主动工作主动休息,钟摆幅度会越来越大,也越有力,精力呈现上升趋势。而在直线型的管理那里,精力会被消耗得越来越多,峰值也随之降低。
很多人中年以后精力下降,不是体力问题,而是管理方式问题。
精力充沛的关键是找到节奏顺势而为、主动补充。
一个策略
发现你的精力节奏:
1. 60分钟钟摆
大脑的注意力只能保持45-90分钟,最长不超过120分钟。所以每小时主动休息一次能保证你的精力在高水准,远远比连续2小时然后停下来休息20分钟好。休息的频率比时长更重要。
最好的精力恢复方式不是停止工作,而是切换到另外一项不同的工作上去——从执行切换到思考,从脑力活动切换到体力活动,从一个人干活切换到和别人沟通。
你可以推开键盘,走到过道里面伸个懒腰,走一走,和同事聊聊天。
2. 一天的钟摆:4个时间段
点击图片可放大
早上——计划性工作
上午——创造性工作
下午——沟通性工作
晚上——学习性工作
3. 一周的钟摆
人体在一周之内的精力,也有起伏变化,我们可以据此安排工作:
星期一:规划日
双休以后,人体的生物钟往往还没有调节过来。所以,周一不是埋头工作的好时候,这时最好是分派任务,进行规划,设定目标。
星期二:攻关日
工作效率最高,产出最大,将一些难啃的骨头留待此时。
星期三:会议日
是一周的转折,此时大家的精力还是很好,且思路活跃。这一天是制定战略、开展头脑风暴的最佳时间,也是决策技能最能发挥的时候。有鉴于此,这一天可以安排会议。
星期四:谈判日
基本是黎明前的黑暗。这时人们在一周开始时的雄心和精力均下降,又对即将到来的周末充满希望。星期四到了,星期六还会远吗?这时人比较通融,容易说话。去见客户,客户向你妥协也最有可能。
星期五:决断日
人们最容易冒险。熬到了星期五,人们总希望一周事一周清,纠缠不清的事情,大家都喜欢来个了断。星期五这一天司机也更愿意冒险,是交通事故的高发期。
一个总结
精力充沛的人是能更好掌握精力节奏、主动休息的人。
有两种精力管理的方式,直线型和钟摆型。
找到一小时的、一天的、一周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