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人与人的世界是不相通的。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爱好买单、选择买单,人与人的爱好和选择是不同的,所以才有了这个五彩缤纷的多元世界。也因为这些不同,可能就会有一些人,选择的爱好,与大众不同,不太好走,像一条崎岖的山路,辛苦还很可能受伤。
很多时候,就像打仗一样。胜不胜在彼,败不败在己,一场竞争中,能否胜利,取决于对方有没有犯错;能否失败,取决于自己有没有失误。自己先做到不败,再想办法去战胜别人。而想做的不败,就需要深刻的了解自己,改善自己已有的一些不良行为。怎样了解自己呢?
首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但舒适区不一定舒适,不然没法解释《肖申克的救赎》里,最后自杀的主角。舒适区大多是心理上的舒适,生活的未必舒适。那是生活的环境吗?也不是,工作遇到瓶颈,换个地方很正常。
其实舒适区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改变行为,从根本上说,是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意思是只有改变对环境的应对方式,才算真正的走出舒适区。
其实,说来简单,做到却很难。因为一个人对环境的应对方式,基于成长、阅历、经验、能力等,想要改变原有的方式,谈何容易。
当然应对有很多方式,文中分为六种,解决问题、逃避、合理化等等。那么,心理舒适区有什么好处吗,让我们那么努力想改掉,都很难做到?
心理舒适区的好处是带来控制感。控制感是安全感的来源,我们越是感到受到威胁、感觉焦虑,越需要控制感,越抓住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放下以往的方式,重新面对问题,寻找方法,情感这头大象,很难接受。
了解了心理舒适区之后,就要对障碍,做个深度的解析,这里有个很好的方法,就是给人拍个心理免疫X光片。找出心理已经存在的重大假设。
X光片如图所示,一共四栏。首先需要面对自己内心真实的怕与爱,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走出舒适区。
第一栏写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可以行动的,比如想有钱,想开心,都不是,因为挣钱是结果型目标,开心是情绪型目标,我们需要可以执行的目标。
第二栏写在做的跟目标相反的行为,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这些行为会给我们带来隐秘的好处。所以第三个就是思考这些是什么好处。如果不知道好处是什么,可以想想自己怕什么。
最后推导出心理存在的重大假设。这是人的潜意识。荣格曾经说“如果潜意识不能转化为意识,它就会变成我们的命运,指引我们的人生。”
当你看见自己内心的假设,让自己突破心理障碍,已经跨出了改变的第一步。一旦潜意识变成意识,接受理性的监督,它对人的操控力就会大大降低。
接下来就是行为检验,验证自己内心的假设,有针对地做出一些行为,证实或证伪内心的假设。同时分析这些假设、验证行为、结果,并记录下来。
了解清楚自己之后,就是改变自己。这里有个很有效的策略,就是小步子原理。迈开小小的一步,或者微小的一步,有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奇迹提问。标准的范式是“假如奇迹出现了,你真的达成你的愿望,会发生什么呢?”
改变有时候像多米诺骨牌,最重要的是找到推动改变的那张牌,把它推到。
还有一个是专注当下,这里推荐一个很好的方法,正念。看到,当下,繁花正开。这里还推荐了一个匿名者戒酒协会,很有办法,可以参考一下。
怎样把新的小步的行为,变成习惯呢?运用“场”的力量。其实是一个包含大量行为线索的环境,这些行为线索会刺激你做出特定的行为。就像到了公司想工作,到了餐厅想吃饭,到了床上想睡觉。
养一个自己的“场”,比如在家里划出一小片地方,专门用来写作,就像这个作者,就是专门到图书馆写作。重要的一个参考标准就是,别人在这个场里的行为。
再有一个,就是你以往在这个场里的行为。比如习惯了在床上睡觉,在床上写作的时候,也会不知不觉的睡着。文中作者就有个方法,在固定的场中,做固定的事情。比如两个电脑,写作一个,娱乐一个。办公桌的电脑,就是用了工作的,娱乐可以拿另一个,去沙发上。
了解自己,改变自己,是一场修行,我们每个人都在红尘中修行。今天的核心内容来自得到《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是我今天听课的笔记,谢谢欣赏,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