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明于中外的大诗人,他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文学家。有着像杜甫的忧伤淡然,也有着李白的浪漫。没有人可以描述他,可以描述他自己的是一副他自己的自画像。一种颜色很好的说明了他的性格——灰色,一句他自己的诗词说明了他的坚定——一蓑烟雨任平生!
开始时,他的才华与杜甫一样,人人皆知,还好这种才华让宋仁宗打听到了,让苏轼做了官。
但是平静的生活注定要被打破的。因为王安石变法的发生,苏轼其实并不反对,只是认为王安石变法太快了,人民无法接受,苏轼本是为了百姓找想,可是大臣们因为嫉妒苏轼的名声和人民对他的关心,慢慢的开始在皇帝面前陈述他的不好。首先他们找到了苏轼所写的诗书,之后把里面有反讽意义的诗词找到,(主要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诗词)最后在皇帝面前告了苏轼,就这样苏轼被皇帝关进了监狱。可能还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皇帝要留着苏轼,而不直接杀了他,以免后患?”因为苏轼的才华与名声,人民处处想着苏轼,如果皇帝杀了苏轼,首先不说农民起义,留下来骂名就够多了。皇帝哪还敢杀苏轼?
不过幸运的是皇帝在公元一零七九年旧历除夕,把被关押了整整一百三十天的苏轼放出来,但是被贬到了黄州,于是开始了他在黄州的新生活。
在黄州的生活是苏轼文化与诗词的黄金时代,把本来人人所厌的黄州变成了自己痛而快乐的栖息地。一次他与朋友外出游玩,遇到了狂风大雨,朋友们都慌了神,只有苏轼淡然的走在路上,享受着这雨的美好感觉 ,他嘴中还喃喃自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也认为这是苏轼对他在黄州人生的做法,这是他在逆境中的奋斗,我们很多人遇见逆境就微微退缩,又有谁可以感叹出“一蓑烟雨任平生”?可能这就是苏轼与我们普通人的不同之处了吧?
慢慢的他在这里有了一块地,苏轼把这块地命名为“东坡”,因为长时间的在东坡生活,人们把苏轼称为“苏东坡”。不错我们今天吃的东坡肉,东坡饼,都是苏东坡在这期间创造的自己的伙食。
当他好不容易适宜这里的环境时,让他几乎绝望的消息来了,苏东坡在黄州的四年已经结束,他离开了让他痛而快乐的栖息地,进入了杭州,之后又去了儋州,惠州。但是我认为,对于苏东坡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他在黄州的时期,这是一个人的黄金时代,离开了黄州以后,苏东坡几乎是和杜甫一样漂泊起来,人生也慢慢的走到了尽头。
他这一生中,被流放了4个地区,但是他的人生还是主要起伏于黄州,而不是其他的地区,不是因为黄州这一代的人民对他好,只是因为苏东坡感觉在这里生活的快乐,虽然有时会愁吃愁喝,但不像以前一样,被大臣们所恨,他在这里最重要的原因,可能这里有他的很多朋友,他在这里也是一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坚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