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英导演的电影《后来的我们》广告打得太火热,我也被朋友拉去看了一回。看完后朋友问我感觉如何,我说我在微信影评里写了“青春的傻逼”。
是的,对于两位主人翁,我确实没有太多感动,除了越到后面越想骂人以外,就没有其它感想了。
不过,能让我借题发挥,却与上周末的宵夜有关。在此卖个关子,先说电影,再说宵夜吧。
在看电影之前,我并没有看过预告或宣传,甚至不知道近期有这一火热的影片。朋友还笑我工作到快与社会脱轨了。不过,看电影题目便知没什么好结局——这或许就叫“套路”吧。
主人翁的缺点一是自尊心太强,一是自卑感太强。他们前期的爱是只有“性”没有“沟通”;后期的爱是有了“沟通”却没了“性”。我对他们的“爱”的理解虽然说得露骨了一些,但现实中的生活,能缺少这两样么?恐怕不能。整个影片,没有一个镜头是把两者融合的,也可以说是他们的局限导致的结局。
影片只有一个片段是让我觉得有意思且可以深入思考的:后期两主人翁在宾馆“谈心”,男主的女儿要男主拍住处的四周环境,女主在四处躲避。
我时常觉得:我看到的成人世界,总觉得我们从不曾长大,还是那么的幼稚,爱给自己套个“成熟”,然后藐视身边的“幼稚”。
就如电影里的两个主人翁,在现实里想必还是有一大堆的。电影没让女儿发现异样,妈妈也很开心。如果发现了呢?
下面说说宵夜,这是我年前答应的,拖到上周末才有空请那两姐妹吃。
我所说的近况,是她们两姐妹的。因为不久前她们失去了影响她们一生的男人。我只能用拖欠的宵夜去安慰。但我最初看到的也仅仅是表面:一对沉浸在失去父爱中的伤心姐妹。
随着边吃边聊,原来姐妹俩之间也发生了矛盾:两颗无法完全理解的心!
有一段时间我是插不上话的,只能听,仿佛她们需要我这么一个听众把她们想说又无法传达到对方心里的话语传达出去——我当时是这么想的。所以我当时不能插话,又极力想理清她们的问题,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我也确实只是一个旁观者。
后来,妹妹因情绪激动,还是忍不住哭了,还好没有如她姐姐描述喝醉时那样“耍酒疯”(当时也没喝酒)。
详情涉及隐私,在此略过。只写一句妹妹说的让我很有感触的话,大致意思:父亲去世对你的打击远没有我的大,你还有牵挂,而我什么牵挂都没了,感觉生活一下就没有了意义,如同行尸走肉,只能借酒消愁!!!(姐姐有家室,妹妹还单身)
我是单亲家庭,也是独生,所以很明白人活着需要一个“牵挂”的意义。
妹妹说的话在姐姐听起来也许有些过头了。她们两不能说谁对谁错,压力,因感受的不同,而影响大小也不同,且不能受自己或他人控制。
人是无法完全理解另一个人的,即使沟通也不行。但要想了解一个人,就一定要有必要的沟通,哪怕沟通带来的是伤害。——忘了这是哪看到的句子。
我插话时,对她们说:我很羡慕你们两姐妹,即使闹矛盾了,姐姐想着的是妹妹,妹妹想着的是姐姐,虽然无法完全理解,但那份心意,总该是能感觉到的。
看着妹妹用小电驴载着姐姐回家,我想着的是电影题目“后来的我们”……
既然选择了,就无悔的面对吧,他人给不了的祝福,就自己送一个给自己吧。
人生不是电影,很难有那么唯美的结局。
是的,唯美。
2018/5/14 18:48
以上只在简书和本人私人空间发布,转载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