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吃葡萄的狐狸”续篇:话说,上次狐狸因为没有吃到葡萄,就安慰自己说,葡萄太酸了,不好吃。可是他并没有放下吃葡萄这件事。
有一天,狐狸又在葡萄园周围逛荡,在边角旮旯处发现了一株低矮的葡萄,自己能够轻松地摘到。
狐狸很高兴,正好准备大餐一顿,邻居小熊正好路过,看见狐狸摘葡萄,就说,朋友,那些葡萄不好吃,酸得很,我告诉你哪里有甜葡萄。
狐狸听了小熊的话,心想:哼,你就是想拿我上次的事情取笑吗?于是,狐狸对小熊说,熊哥,不用担心,我刚才尝了,这个葡萄很甜。
小熊说,不可能吧?我也吃过啊,这片葡萄确实酸得要命。吃不下。
狐狸说,很好吃很甜的。说着,狐狸还故意大吃了几口,故意做出很甜很享受的样子——虽然他确实需要咬牙咧嘴地忍受着酸酸的折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像狐狸这次的遭遇一样,多多少少都会有过试图说服自己宽慰自己其实是欺骗自己的情况?我们想让自己已经做出的决定或采取的行为有一个好的说法。
我自己对这个现象的总结是——“吃到的葡萄就要说甜”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界有一个说法,可以佐证这种“吃到的葡萄就要说甜”的心态,叫”“投入和一致”原理。
我们一般都有要与我们过去的所作所为保持一致的愿望。一是我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者选择了某种立场,我们面对来自个人或外部的压力,我们为了使自己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在这种压力之下,我们会采取某种行为,以证明我们之前的决定和行为是正确的,是有道理的,即使自己心里并不那么认为了甚至后悔了,但是下意识里会给自己找到“坚强的理由”。 ——《影响力》
心理学家们认识到了这种一致性原理对人们行为的巨大影响力,甚至把这种保持一致的愿望看作是主宰我们行为的一个主要原动力。
如果我们某一次闲呆晃荡了一天,心里可能为自己浪费时间而不安,转念却又可能释然地说自己是在修整;
有的时候买了一大堆没有什么用处的东西,过后就得给这些物件贴上各种美好用途的规划;
“吃到的葡萄就说甜”
可是,扪心自问,真的吗?你是真的觉得这么充实才说自己这么充实吗?你所说的收获是你计划中要得到的吗?
其实,说白了或者说到痛处,无非就是如同一片被风随意吹打的树叶,没有方向随风而去。每天晚上“来什么要什么”,无意识接受,然后,为了让自己对自己已经做过的行为有个生存理由,为了不至于让自己对不起自己,让自己“保持一致”,就说自己收益多多啦。
因为,吃到的葡萄,只好说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