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妖怪
逍遥又自在
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
还记得哪吒吗?在这部电影里,有两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
场景一:哪吒围着肚兜,被一群孩子扔进泥土时,他紧握拳头说:你们都说我是魔童,倒不如就做一个魔童。
场景二:当他狠心做坏人,却忍不住救小女孩的那一瞬间。本以为村民会对他改观时,更大的恶意投过来。
他开始彻底绝望,因为他真的不明白,为什么人们对他心存偏见,他的任何行为都会被妖魔化。
《认知突围》中说:
当你的头脑中已经形成某个预设立场或者你倾向于得到某个结果时,你就更容易在搜寻证据的途中不知不觉的偏离“公平”。
我们身边的孩子是不是也和“哪吒”一样,藏着一颗想要被保护、被理解和被认可的心呢?即便是“魔童”,也需要被看到、被信赖......
今日话题:2岁半的孩子爱打人
2-3岁孩子的年龄特点
0-3岁的孩子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他们会先满足自己的需求、释放自己的情绪,吸收环境中的一切来发展自己。
2-3岁这个阶段的孩子,从生理上他们已经基本能控制环境了,例如想要拿什么东西,可以自己去拿到。想要表达什么,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说出来。但是他还想要从心理的层面来体验自己对环境的控制,例如说“不”,例如做一些不被允许的行为,来看看自己对环境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这个年龄段表现出现的反应常见表现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形成了一定的秩序感
要自己做选择
说“不”或者“不要”
孩子打人形成的原因
物权意识:是否是别人拿了孩子的东西,他为了维护而打人
自我意识:随着能力的增长,孩子已经能从物理空间感受到自己可以掌控,进而想要从心理层面进行挑战,所以通过行为来表示自己的态度
行动快过思维:虽然2岁的孩子进入了语言爆发期,但是仍在吸收和运用中。孩子可能遇到一些事情时,还不能快速地组织语言,所以就直接动手了。
模范能力:观察孩子周围的成长环境是否有“打人”现象的出现,例如:家长之间有没有互相打闹,孩子做错事后有没有打孩子,孩子有没有接触到带有暴力行为的动画片和游戏,或者家长拿打人去开玩笑,这些行为都会让他吸收模仿
我们该如何做呢?
正面示范:首先帮孩子说出为什么这么做。或者帮孩子的情绪命名。例如“你是想玩这个的玩具吗?”“你现在好像很生气。”教会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你可以说……”“你是想玩这个玩具吗?你可以问问我可不可以摸摸?我可不可以一起玩?”“你是想要爸爸背吗?你可以说爸爸,我想你背我”。
立即制止:如果还有继续伤害别人的行为,要第一时间立即制止。眼神对视,态度严肃,告诉孩子“不可以这样,我不喜欢你这的这个行为。”
坚持原则: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让孩子承担后果,即打人是不能使自己的愿望满足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孩子一定会不断地试探规则,看这个规则是否稳定。如果他哭或者打得厉害,成人受不了最后满足他,则是告诉孩子“规则不稳定,不用遵守”。
我们应该注意的
不给孩子贴标签:有句话叫做“妈妈的咒语”,成人如何看孩子,孩子越会朝着那个方向发展。
观察并理解孩子:孩子之所以成长为现在的样子,是因为他无时无刻都在吸收周围的一切。成人应该在以身作则的同时,多观察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正向示范:注意:在引导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用正向的语言,这也是很多家长最容易忽略的。
坚持,真的要坚持!0-3岁的孩子对于规则的理解和内化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1个月,也可能是半年,成人需要不断的提醒和协助。
如果在坚持规则的过程中,孩子有很大的情绪,家长可以做的:1. 安抚情绪 2. 安静陪伴 ,但是!!不能满足他超出规则的要求,规则是不可以改变的。
一切以观察到的儿童和实际情况为准,以儿童为中心。
在陪伴“魔童”的过程中,看看自己喂养的是希望还是绝望,是相信还是怀疑,是理解赞美还是否定。
我们真心地希望,
那些“魔童”,
不是在误解与成见中变“坏”,
而是在理解里学会成长。
这是每个为人父母的我们,
逃不过的命题。
THE END
**育儿路上类似问题还有很多,其任重而道远,巴士学校收集您遇到的育儿问题。
关注豆豆巴士,点击右下角“在看”,写下您的问题,育儿路上的疑惑,我们将为您答疑解惑,期待朋友们的参与。
阅读我的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