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如初见
这里是日更挑战第三天,我是青衣司南。《若如初见》,这篇文章仅仅是我个人表达对纳兰的喜欢,喜欢他的词,也喜欢他的人,仅此而已。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而未惹汉人之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 --王国维
煮一壶茶,燃一炉香,点一盏灯,独赏纳兰词。月色如水,倾斜而下,一如初见时的温和细腻。如初遇,如别离。
我一直坚信纳兰未死,《饮水》尚存。三百年前那位神一样的男子。他的生命虽短暂却如夏花般绚烂。他用人生31年匆匆时光向后人展示另一种完美。慧星的人生,悄然划过天际。留下一段璀璨的传奇......
顺治十一年甲午,农历腊月。这一月,大雪已落了好几日。千里冰封,巍峨紫金城也变得像雪塑冰雕一般,褪去往日雄伟宏丽。带上一些别样晶莹洁白。十二日,一位名唤冬儿的少年降生于京师明珠府邸。那时的少年如青莲一般,出淤泥而不染,却在时光的打磨中纠缠于现实与理想的隔阂来回碰撞,最终跌跌撞撞,头破血流。后来的少年用情至深,然,终是不寿。而那时,如同其他少年一般,在暮春时节,看落花满阶。带着少年独有的天真。踏遍江山万里,阅尽烟雨江南,历尽塞外风光,夜深千帐灯。
而那时,少年不羁。而那时,若如初见。
那年秋,他认识了一生至交顾贞观。他们讨论诗词,讨论文学,互为知音。如同伯牙遇上子期。“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仅此一句,便已泪流满面,纳兰的感情是细腻的,仅为一首《金缕曲》,一句承诺,便甘冒性命之忧去救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只因他是梁汾之友,而《金缕曲》那一句,“知我者,梁汾耳“又道出了纳兰至情至诚的深情。情之一字,矢志不渝,又何必管他友情亦或是爱情呢?
与词相比,纳兰的爱也是细腻的。康熙13年,纳兰20岁,娶亲卢氏。当时的他也许会以为这个温文尔雅、生而婉娈的女子会陪他走过一生。他想自己也许比曹子建幸福,心爱的妻子就在身旁,而曹子建终究与甄宓错过,下半生也只能在回忆中苦苦追寻他的洛神。那时候的纳兰真的以为就这样可以慢慢走下去,直到天长地久。可是他似乎忘了《长恨歌》中“天长地久”四字之后,还有“有时尽”。
他怎会知道,这段幸福时光,只有三年。
康熙16年5月30日,卢氏因难产而死。
所以他才会轻轻道一句;"只是当时已寻常。”
那一遍“一片伤心画不成”又是怎样的伤心,那《青衫湿遍》的词牌又是怎样的绝望。此时他或许明白了子瞻当时的心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自难忘呵自难忘,又如何能忘的了,又何如才能控制自己不去想念亡妻。”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再读《长恨歌》时,我想他也有这个想法罢。
时间总是那样不经意间从指间划过,当年稚嫩的少年如今已成巍峨不动的须弥山。芥子纳须弥,时光是调皮的孩子,对你若即若离。许是上天见他太过于优秀,心生不满。让他仕途顺畅,却壮志难酬,孤独失意,受尽了命运的捉弄。也许上天终究不愿这个宠儿离自己太久,在匆匆31年后便急忙召纳兰回到自己身边。独留《饮水词》成后世绝唱。
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纳兰容若终因七日不汗而死。他终于可以不用再挣扎理想与现实之间了。而是留下《饮水词》翩然而去。这位浊世佳公子就这样飘然而去。
时如逝水,永不回头。三百年后的今天,月色依旧如水,亦如初见时的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