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越来越多工作的人开始坚持读书,哪怕现实中几乎没有给他们带来经济效益,但他们坚信开卷有益。
那些鼓吹“读书无用论”的人,无非就是纠结在“上学读了很多书,出来社会却只能混个温饱”这样的状况,却看不到人均收入依旧跟学历正相关。当然他们看不到读书的用处,不管是曾经上的学还是出来社会后的阅读。
然而开卷有益,却也导致了方向有所走偏。
今年看了几十本书,今年看了几千万字,今年看了过万篇有用的文章。
读书app告诉你,又完成了一周的读书打卡,又超越了百分之多少的人。
大部分人都认为成年人应该多读书,的确,书本是了解一个人的最好的办法,也最高效。
于是有人一股脑就拼命读,求量不求质,以为量变就能有质变。一年下来,阅读总字数倒是很华丽,除了没啥作用外,都挺好。
像极了电子设备的硬件参数,与设备的流畅性,有关联,但不是很大。这样的“数据党”随处可见,应用平台也很乐意满足用户的这一点虚荣心。
还有的人,读起书来,笔记一垒一垒的!整齐、美观,耀眼到令人发指,这是在做产品来卖吗。
书不是这么读的!
静心慢阅读
堆量,堆数据,这样读,就是个形式。也就满足了你的虚荣心罢了,对你来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提升效果。
读书,应该静下心来慢慢读,慢慢品。
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一目十行,你是在与作者交流心得。
知识在这个时代非常容易获得,搜索引擎能找到的东西,有一定用处,但是不多。与作者交流不同的思考方式,能滋养一个人的创造力。
知识并不改变命运,创造力才是。
读书不仅仅是读内容,更多的是从内容了解到作者的三观、思维方式、人生轨迹,再借鉴来完善自身。而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知识而读书,为了数据而读书!
慢阅读,深度阅读,沉浸式阅读,应该多注重!异常流行的快餐文化,没啥营养,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恰恰更需要慢下来。
慢,即是快!
用心阅读,好好思考,慢下来了,才能有时间思考。囫囵吞枣,都没法消化,更别说吸取营养。无效的快,远不如“低效”的慢。
书应这般读
书应该有效地多读,不必拘泥于某一方面来选择。什么书都去读,有句话叫书到用时方恨少,种类不同,并不代表作者思想不能融合。种菜的书,并不代表无益于做房地产的人。
做笔记是很多人阅读的习惯,做了笔记,他们往往会觉得自己有收获了。
事实上,做笔记,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边读边思考,带着脑子去读,而不是带着眼睛和手去读!
如果有记笔记的习惯,书读完以后,抓紧时间整理笔记,再度深入思考。结合自己的情况,有必要的时候还要知行合一,把感悟到的东西用到实践中去!过后,这些笔记,就可以扔了!
对,没用了!
不要以为你存了笔记的电子版就会在以后,回过头来看,来重新学习。别高估自己了,做笔记的核心作用是为了方便思考,而思考过后,吸收掉,笔记就毫无用处了。
少去接触快餐文字,那些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影响心智。
快餐文字,就是把道理搅拌均匀,带上漏斗,直接往你脑子里灌,你根本不需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道理给你了,可是你没机会去悟,这就是快餐的意思。
多去读心出版的畅销书,这些哪怕写得一般般,好歹思想是新的。
虽然经典旧书本身有很大的价值,但新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的适应新时代,
经典旧书的观念在新时代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
网络博主的系列文章大都值得试试,也可以给自己一些开悟。反而而那些所谓的干货文、营销文、引流博眼球文……都是扯!
真正有用的从来都不是文字本身,而是你批判性地去读、去思考,不迷信权威,带着质疑去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工具不重要
现在也流行电子墨水设备,让用户专注于读书。
其实用屏幕看电子书还是看实体书,工具和形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内容永远都是王道!
当然,电子设备确实更加方便,更加轻松,个人认为相当不错。
至于说到护眼的事情,电子设备真的没你想象中那么伤眼。连续阅读时间过长、光线不足、姿势不对搜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电子屏幕。
最后,如果你不知道该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情。
那就看书吧!
这是最理想的消磨时间的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