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梅丽尔·斯特里普,《朱莉与朱莉娅》将失去80%的成色和吸引力,余下的20%仅仅是双线故事展开的方式。
梅姨自带气场,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也的确如此,1940年代朱莉娅跟随在美驻法大使馆工作的丈夫来到巴黎,首先传出的是梅姨的声音,车子在巴黎街道穿梭,丈夫在教她法语日常用语,爽朗、富有感染力的笑声和复述法语词句的声音,带有那个年代美国妇女特有的自信与坦荡从车窗中飘出,散落巴黎的街道。
一个具有异域气质的外国女人来到了时尚、优雅的艺术之都巴黎。朱莉娅自带打破规矩的气质,从下车到进房间,再到拉开窗帘,打开窗户像着宽阔的马路宣告自己的到来。一切都预示着,这个女人将给巴黎带来新的气质。
因为喜欢吃而更爱巴黎的朱莉娅,想去学法国烹饪,由此闯入由法国男人占领的厨房,一开始的笨拙和不适,并没有打倒这个大大咧咧的美国女人,她苦练技艺,竟比同期所有学员做得都好、都快。因学校女主管作梗,她迟迟未能拿到毕业证书,参加大使馆外事活动晚宴时接碰到的两位女士一起谈及写法国烹饪书的事。她们想写一本介绍法国烹饪的书,献给没有菜谱的美国人。出版社希望她们找一个美国人的合著者,于是朱莉娅就成了三人组的一员,开始了波折丛生也趣味横生的创作历程。
时间跨越到2002年,生活在华盛顿的朱莉,搬家时从母亲那意外得到一本“古董”的菜谱书——《掌握烹饪法国菜的艺术》。此书就是朱莉娅最终写成的书,后来朱莉娅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著名女厨师。
朱莉是一名政府雇员,每天接听投诉热线,工作枯燥而无聊。为了摆脱这一成不变的单调生活,她决定按《掌握烹饪法国菜的艺术》中列的菜谱,用365天时间做524道菜,并将过程、体验、收获用博客记录下来。
那时还是博客兴盛天下的时代,因写博客而成名,是那个年代人们津津乐道的成功故事。网络封闭的古巴就有一位写博客向全世界介绍古巴真实的生活的女子——亚尼·桑切斯,她的博客“Y世代”每月的点击量逾百万,她也因此蜚声海外。《朱莉与朱莉娅》上映的2009年,推特已经在欧美博兴,在中国微博也开始兴起,不过博客还有很大的市场。
《朱莉与朱莉娅》讲述的不仅仅是不同时代的两个女人与美食的故事,更为深层的是讲述坚持的故事。持续的、专注的坚持做一件事情,无论过程多么艰难,甚至成功也只是瞬间的欢愉,然而人生却因之脱离了平庸,成为有纪念意义的一段时光。
出版《掌握烹饪法国菜的艺术》一书的女编辑因下雨而不能拜访朱莉,让朱莉精心准备的晚餐像一个破灭的华丽肥皂泡一样虚幻和不真实,且易碎。与丈夫吵架,心灰意冷之后,朱莉继续坚持完成自己的计划,继续写自己的美食博客。之后有了《纽约时报》的采访,有了众多出版社出书的邀约,成功的喜悦来得突然而又水到渠成。
然而,极尽欢愉的末尾是,她接到电话得知,依然在世的朱莉娅并不喜欢朱莉做的一切。一直以朱莉娅为导师为精神指引的朱莉不能接受这个结果,但她仍然继续着自己要做的事,朱莉娅的观点是朱莉娅的,而朱莉的生活是朱莉的。就像朱莉娅在巴黎一众男厨师中鹤立鸡群,她不在乎规则,她是来打破规则的。朱莉娅那一代人对烹饪的理解和朱莉是完全不同的,朱莉娅不能理解朱莉,她成了规则的守护者,而朱莉则成了规则的打破者,虽然他们只是按照朱莉娅的菜谱做了524道菜而已。
严格地说,朱莉娅是具有开创性的,她不仅将法国烹饪艺术介绍给没有菜谱的美国人,还进行了创造;而朱莉则仅仅是按照菜谱做了524道朱莉娅书中提到的菜。在这里,朱莉娅应该感到欣慰才是,因为没有菜谱的美国人按照她的菜谱在做菜。然而,她为什么不满意呢?认为朱莉只是循规蹈矩,没有创新?这里是影片颇耐人寻味之处。个人认为,这是美国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朱莉娅感觉受到了侵犯,而朱莉则觉得自己有这样做的自由,她是在寻求自我的完满和完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生和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价值观和生活原则。一言以概之,朱莉的归朱莉,朱莉娅的归朱莉娅。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和选择没有高下之分,也没有优劣之分。